羊城晚报:严苛的体育测试未必是健体良方
本网讯 近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已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标准”规定,学生体育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即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7月9日《京华时报》)
大学生的堪忧体质,为人诟病久矣。舆论每每提及,无不扼腕叹息。有鉴于此,教育部对症下药,意图大幅提升身体素质的评测权重。当然,这一思路公众并不陌生。所谓“体育不达标,拿不到毕业证”的强硬措辞,所奉行的仍是以分数为杠杆,倒逼学生加强锻炼的庸常逻辑——固然初衷良善,却也不免粗暴简单。 只是,天知道大学里“不挂科”有多简单。在很多高校,一干文化专业课程,尚且教学“水淋淋”、考试走过场,又怎能指望体育测试能独善其身、严格较真呢?看似雷霆万钧的“体育不达标,拿不到毕业证”,很大可能会在执行层面被消解于无形。 即便如此,观察者还是忍不住质疑这一规定本身的机械与漏洞。比如,有人就担忧,“运动细胞先天稀缺者,难道只能忍受悲惨结业的命运吗”;也有人指出,大学旨在培养人才而非“完人”,学有所长便好又何必强求“德智体美”兼有?诚然,教育者有义务为下一代的体质负责,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将压力统统抛到学生一方。 很多时候,教育主管部门总是指令太多、投入太少。一方面为大学设定了种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却鲜有“支撑目标实现”的耐心、技巧和资源。事实上,提高大学生体质,绝非增加体育课、拉升考试难度那么简单。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赋予学生们足够的运动时间和空间?如何在校园内建构“崇尚健体”的文化空气? 如今的困境是,教育者往往将体育理解为纯粹工具性的,认为其服务于学生增强体质的需要。但实际上,运动本身,或许就是生活的目的之一。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减轻附着于“运动”之上的功利价值观,继而学会享受运动项目所带来的乐趣。具体到操作中,让学生更积极投身运动中,注定要有赖于门类众多的校园社团,有赖于层次丰富的校园竞赛——一言以蔽之,有赖于大学生们的自我动员和自我组织。 将体育理解为强身健体的工具本就无趣,将“锻炼”矮化为应付考试的手段更是无理。说到底,推动大学生体健运动,最首要还是以更酷、更时尚、更有效率的方式,重建运动本身的魅力。 |
- 上一篇:红头文件禁谢师宴的是与非
- 下一篇:35名省部级"老虎"被打掉见证"贪官定律"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