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人民日报:条例何以屡被误读

2014-07-09 18:24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于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事业单位实行合同制、3000余万事业编制人员今起参加社保等相关解读性报道,铺天盖地见诸报端、登上网络。

    正在此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称社会上出现了对条例某些内容的误读,并且误读内容主要集中在工资待遇和养老保险方面。条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实施。

    说实话,在条例发布的第一时间,笔者与媒体、公众的感受是相似的:这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并且伴随着该条例的正式实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将会更加深入,特别是条例所涉及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用人制度等诸多方面的改革都被提上议程,甚至即将启动了。

    可是,这只是媒体的感受、百姓的感受而已。类似的事情在此之前也时有发生,比如去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场误会。为什么这些条例屡被误读呢?

    是文件起草不够严谨,还是内容表述存在瑕疵?汉字很丰富,很神奇,加个逗号或去掉个逗号,都可能让含义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出台这么一项涉及千千万万百姓利益的公共政策,更需要在内容表达等各方面反复推敲,力求精准。

    除了条例文本可能存在的问题,条例制定的程序同样值得反思。在条例制定特别是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条例制定者是否做到了与相关部门、广大民众的充分沟通,让大家事先了解条例制定的来龙去脉和条例的具体内容,进而避免出台后的误会呢?其次,在条例发布的第一时间,相关部门应及时向公众作出必要的解读。如果把这些工作做得足够细致,条例还会被误读吗?

    当然,条例被误读,也不能全归责于政府部门,一些媒体同样难辞其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思想愈发多元的社会里,“标题党”的现象层出不穷,“片面解读”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也难免对公众形成误导。

    条例被误读,是一件尴尬的事情。正视问题,找出原因,打通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的渠道,政府、媒体义不容辞。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