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报体”折射职业规划教育缺失
中学和教师更多关注一本上线率;高校在招生宣传上极少介绍各个专业的知识架构、教学方法和未来出口;考生和家长眼中只有分数没有职业规划,专业错位即不可避免。
本网讯 “千万别报考古,因为逗比的世界没人懂;千万别报English,因为汉字(子)难找;千万别报环境工程,因为实习基地在垃圾处理场……”近日,一组针对高考填报志愿“现身说法”的图片在网上广泛流传:一些“过来人”有图有真相地手举一张大白纸,上面写着千万别报某某专业,因为某某理由。(《新京报》7月2日) “千万别报体”或许有恶搞成分,但现实中的例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武汉某部属高校大一女生张静(化名)想从英语专业转换到金融专业,由于不符合学校转专业要求被拒绝,于是以自己的平等教育权受侵犯为由,将校方告上法庭。最终该案经武汉中院终审裁定驳回了张静的起诉。 大学生想要调换专业的理由有很多,而调换不成功的原因也很多,可能是因为高考成绩或大学考试成绩达不到目标专业的要求,或者校方对学生调整专业有比例限制。但无论如何,类似张静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急于“跳槽”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这反映了高考考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迷茫或盲目,代价是无数被虚度、被浪费的青春,背后是追求实用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必然结果。 这是因为,在志愿填报时,本该予以有效指导的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关注有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一本上线率达到多少,而非学生与学科的最佳匹配、学生个性与所学专业的准确对接。高校在招生宣传上更多强调学校名气、就业率、出国情况,极少介绍各个院系、专业的知识架构、师资情况、教学方法和未来出口等。同时,考生及其家长由于缺乏人生规划意识,眼中只有分数没有职业规划,走一步看一步,于是专业错位不可避免。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57.8%的大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由于诸多现实因素,成功转专业者只在少数,只能接受硬着头皮学下去,其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可想而知。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现象,还需学校和教育者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之于学生的重要性,在机制上予以调整和创新,从源头上减少“乱点鸳鸯谱”。 放眼国外,美国一些小学设有职业体验日,鼓励学生当天穿着想要从事职业的制服上学。很多中学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样到达那里。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也往往有面试环节,参与面试的导师会对学生的兴趣特长、语言能力、发展欲望等进行全面了解,也会向学生阐述其所填报的专业对知识结构、个性特点的特殊要求和未来的就业情况。此种充分沟通、双向选择的机制,从起点上做到了学生兴趣与专业的有效结合,避免了学生浪费时间、学校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 相对而言,我国的中小学无论在职业生涯规划还是学科专业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学校教育不可等闲视之。中小学是学生了解自己、探索世界的关键期,尤其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应激励学生选择职业目标,并开设引导他们达到职业目标所必需的合适的课程。 教师也不能只将眼光聚焦在学生的考分上,而应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一些中小学教师非常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学生走进课堂伊始,就对学科包括哪些内容、学什么、怎么学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清晰看到该学科的发展构架,对学科有深入了解。 当学生对专业发展有了越来越明晰的认识,会越少发生学生嚷着转系甚至起诉学校等极端现象。当进入“湖光秋月两相和”的状态,教育才会进入佳境,彼此成就。(张贵勇 作者系本报记者) |
- 上一篇:党报:让转基因论争回归科学轨道
- 下一篇:新华网评:铭记历史不忘过去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