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法制日报:根治司机腐败还须对症下药

2014-06-14 12:17来源:法制日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不设专职司机,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意味着领导司机这一群体就会消失,只要有公车,就会有公车司机存在

    近日,河南新安一名公车司机在不到一年间骗取公款47万元被判10年6个月的消息,使公车司机这个特殊群体引发众人关注。有媒体报道称,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领导司机变成了“司机领导”,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成为一种新的腐败群体(6月12日《新京报》)。

    与秘书一样,领导的司机早就因为贴近领导的关系,成为权力的标配之一,而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瞩目。鉴于这一角色在现实中较大的能量,坊间往往戏称其为“司级干部”。在时下流行的官场小说中,领导的司机往往更有亮眼的表现,可谓纵横捭阖,予取予求。可以说,这已成为一种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了。

    那么,如何遏制愈演愈烈的司机腐败?有专家建议,尽量不要设专职司机,还有论者将治理司机腐败寄托在公车改革上面,等等。公允地说,这些意见固然有其价值,也是,一旦没有了专职司机,则司机腐败当然也就不存在了。不过,这样的治理药方似乎并不对症,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司机的搭便车腐败现象。

    这是因为,不设专职司机,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意味着领导司机这一群体就会消失,只要有公车,就会有公车司机存在。更何况,这一措施诉诸现实,往往也有很大的阻力。至于公车改革,情况同样不乐观,从目前的实践看,领导司机恐怕也将存在下去,改变的可能只是尽量压缩公车数量和使用范围。

    其实,公众看得很明白,司机之所以能够成为“司机领导”,与其自身、与其从事的职业并无太大关联,根子仍在于被服务的领导。司机也好,秘书也罢,本身并无良莠善恶,即便存在一些贪腐行为,也不过是对领导手中权力的分享、延伸。只要管住领导的权力,也就能最大限度管住秘书腐败、司机腐败。

    从权力的谱系来看,权力的强度、影响力,往往呈现从中心向周边扩散的情形。而居于权力中心,或者因为某种特殊的因缘天然处于接近权力核心圈的人员,相应地也会分享权力的荫泽。也因此,秘书、司机这些长期为领导服务的人员,往往具有了双重属性,既接受权力的指令,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施展权力影响的人。

    这种影响同样具有两面性,运用得当,或可成为领导身边的千里眼、顺风耳,获得领导难以接触到的基层信息,以助益决策、服务社会;而其反面则是从权力中分一杯羹,甚至上下其手,滥用权力,设租寻租,牟取个人的不当利益。举凡两方面的例子,均为数不少,区别只在于往哪边走。

    可见,治理司机腐败,斩断领导身边工作人员伸向权力的黑手,关键在于约束领导的权力。首先是领导自律,如果领导本身走得正、行得端,依法依规办事,身边人员大抵不会太离谱,这些人员即便走上其他岗位,也往往能胜任工作;反之,听任“领导吃肉、司机喝汤”情形延续下去,最终都会在权力的太虚幻境中堕落。

    再就是强化监督。既要明确领导身边工作人员相关制度规定,并落到实处,有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检查;也要扩大社会监督,让民众参与对官员以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的监督,并辅之以对违规行为的严厉问责,方能约束不受羁縻的权力。

    其实,很多时候有关部门也并非不了解司机腐败、秘书腐败的情形,只不过,查处起来往往要看领导的眼色,担心因此忤逆了领导的权威。这本身也是时下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相信随着反腐的深入推进,类似情形会有所改观。现代行政讲究清晰分层,领导与工作人员的依附关系该区分清楚了。胡印斌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