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详解"3名90后轮流殴打一少年"的成因
原标题:专家详解"3名90后轮流殴打一少年"的社会成因 本网讯 5月25日,一条视频“实拍3名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在网上被广泛传播。次日,3名“90后”犯罪嫌疑人在北京、河北落网,但引发的震惊和热议仍未停歇:正值阳光年龄的少年,为何会做出用石块砸人的残忍举动?视频背后,还有多少个沉默的“小刚”们?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采访有关专家,试图破解青少年霸凌现象的复杂成因。 “流动少年”:环境诱发性格中的恶 打人少年身上的“流动人口”标签,引起了重视。 据北京市公安局官方通报,打人的少年两名为甘肃籍,一名为河南籍。“这些随父母进京的少年,其实是弱势群体,缺乏社会关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北京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刘翔平说。 这几名少年都生活在北京这个特大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刘翔平将他们称为“边缘人群”。 刘翔平认为,是环境诱发了少年性格中恶的倾向。 “他们生活中遭遇的挫折通常比同龄人多,平时会积累一些被压抑的负能量——对社会、现实、家庭、学校的不满。一旦偶然遇到了可欺负的弱者,这种负能量的心理就会被强化,甚至发泄出来。受害者的懦弱,会使打人者产生一种释放压力的快感。” “今天在现实中,一些未成年人做出了令人震惊的暴力行为。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指责、惩罚这些孩子,而应该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受到过怎样的对待,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陶沙说。 3名打人少年都已经辍学。其中两人15岁,还是受义务教育的年龄。 陶沙认为,“缺乏足够的学校归属感”,是辍学的重要原因。“辍学的孩子往往没有和老师、家长形成紧密的、信任的情感和人际联系。”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如果一个人受到重要社会关系的排斥,其负面情绪、行为就会比较多。在跟别人发生冲突时,受到排斥的人更多感觉到恶意。” 对于在父母务工地辍学的青少年,应当如何消解他们的戾气? “辍学孩子在全世界都是教育难题。”陶沙解释,“未成年人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家长首先要负起责任,学校、社区、政府都要积极应对,但不是简单地‘把孩子抓回来上课’,重点在于怎样营造积极的环境去吸引孩子,增强孩子对学校的归属感。” “小刚”们:“沉默就是助长伤害” 很多人以为,孩子被打后,会在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保护。但在“三少年暴殴小学生”事件中,受害者小刚却选择了沉默。据媒体报道,他的理由是“怕父母责罚,也怕打人者报复”。 面对青少年暴力,应该如何培养“小刚”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陶沙指出:“要让孩子明确知道:在遇到伤害时不沉默。因为沉默其实就是助长伤害。” 她认为,家庭、学校、社区都要让受到伤害或目击伤害的孩子有可靠的途径报告伤害。 首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在遇到伤害时第一个寻求支援的对象。“亲子之间要形成一种良好互动,使孩子信任父母。” 其次,学校应建立起校园欺负的报告、监控机制。“教师应该让孩子明确知道欺负是不被容许的行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到哪里去寻求保护。” 第三,对于流落在公共教育体系之外的孩子,社区要承担保护和教育的责任。 小刚不仅被殴打,还遭到了被撒尿的侮辱。在打人事件过后,怎样才能让小刚走出阴影? 多名心理学家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受到或目击严重伤害的孩子,都受到了“应激创伤”。这时候,他们急需家长的细心关爱和专业的创伤辅导、咨询,甚至心理治疗。 “比如在这次伤害事件中的小刚,父母要改变和小刚的亲子关系,建立信任,否则小刚伤势康复后,也可能会存在身心发展问题。”陶沙说,“如果心理创伤严重,建议由专业的机构介入。” 全社会应对“青少年霸凌”零容忍 2011年修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型的社会,“重视从儿童福利的角度来考虑增进中国儿童的发展质量”。 陶沙指出,儿童青少年间冲突、打闹乃至身体和言语的攻击,并不是罕见现象。因此,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恰当处理冲突,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课题。 追究少年“暴殴”同龄人的心理原因,刘翔平认为是他们“被尊重、关心、理解、重视”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真正破解青少年的暴力现象,要关心弱者心理需求的满足。” 他呼吁,学校、家长、社区应联动起来保护未成年人,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 这项研究基于20多万名学生及其抚养人的调查数据发现,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每提高10%,学生语文和数学成绩排名提高约4%,学生幸福感和积极行为平均提高近7%,焦虑、抑郁、孤独、违规违纪等问题平均降低约6%。 陶沙也指出了现在社会对青少年霸凌现象存在着不当认识:“不少人认为孩子不打不闹长不大、欺负和受欺负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受到欺负、甚至目击欺负对孩子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国外的一些几十年的追踪调查还显示,童年期受欺负的经历和成年后的精神问题有密切联系。” “因此,全社会应形成共识:青少年暴力欺负同龄人不可接受,对这种现象应该零容忍。”这位青少年教育心理专家最后强调。实习生 杨伯帆本报记者 庄庆鸿 |
- 上一篇:反恐不只是政府和公安的事情
- 下一篇:专家谈垃圾焚烧厂信任危机:选址不应仅由领导决定
- 马爱国:用四个“最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01-21
- 一念之差贪套房 一世清白成过往 12-28
- 头条:权威解密跨境追赃需迈几道坎 11-25
- 专家:搜寻失联客机过程将非常漫长 05-03
-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美国务院官员涉南海言论答记者问 02-09
- 学者:信访带有封建“人治”色彩 损害法治权威 01-22
- 专家:有的地方卫生局领导带头抽烟 无人敢劝阻 12-30
- "单独两孩"是过渡政策还将继续完善 02-10
- 谈县级政府法治形象打造:管理者转向服务者 12-16
-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解读今年巡视工作4大变化 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