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指南 > 社会保障 >

留守儿童拿什么关爱你?

2014-05-27 12:56来源:中国教育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来自全国妇联的最新调查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6102.55万,占全国儿童的21.88%。为这样一个庞大的特殊儿童群体提供成长支持,需要将来自社会的关爱由零敲碎打式的“献爱心”“送温暖”整合为一个关爱服务体系,让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目前全国许多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正在积极尝试构建这样的体系。

  “六一”儿童节前夕,在广西、江苏和河北的一些县市区,数个专门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的“快乐家园”挂上了喜气洋洋的新牌。这一由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实施的公益项目,特意选在了孩子们的节日宣告其“诞生”。据了解,全国妇联今年将投入1500万元在全国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建立150个这样的“快乐家园”,每个家园将获助10万元,聘用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建立专业化的儿童服务团队,打造关爱留守儿童的“升级版”。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极为庞大、极需得到关爱的群体。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曾出台多项措施,为这些留守在家乡的儿童“献爱心”“送温暖”,然而如何使这些关爱服务形成体系,使之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实效化值得深入研究。2011年以来,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开展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2013年开始在全国19个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省市建立了40个试点地区。目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完善,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逐步优化。

  全国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农村留守儿童

  用父母之心办教育

  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的21.88%。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现实,整个国家从政府到社会需要要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为留守儿童建立完善关爱服务体系,让他们不再孤独成长。“用父母之心办教育,把每个留守儿童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湖南省花垣县正是带着这样的认识和感情来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从试点地区传来的消息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在这些地区都被地方政府纳入了重点“民生”工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妇联牵头,家庭主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政府的“身影”,出现在事关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投入700多万元,在全区259个行政村建成2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和260所行政村(社区)少年宫,率先在全自治区实现了行政村、乡镇、社区、城区“四级”全覆盖。河南省通许县为县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调配了4个事业编制,每个乡镇和村(社区)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站、爱心家园也都配有专职工作人员或管理员,县民政局还将1530名特困留守儿童纳入了低保。重庆市涪陵区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每年由财政预算1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又统筹了30万元工作经费。山东省德州市市、县四大班子领导则是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社区建立了512个联系点,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323处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站内的“四点半课堂”、心理咨询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项目,发挥出托管、咨询服务、亲情联络、文体娱乐等功能。

  “管理无盲区、时间无空档、空间无缺位”

  无微不至的关爱网络

  校内、校外的广泛联动,给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家的理念来管理寝室”就是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一种创新的工作方式。当地学校为寄宿的留守儿童建立起“临时家庭”,以寝室为单位,由教师担任代理家长,将同室的学生按照年龄大小排为兄弟姐妹,让家的温暖和温馨填满缺失爱的孩子们心间。该县还有“一组一员一中心”的校外关爱制度,即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校外留守儿童学习小组,从当地有较高威望的老党员、老教师、退休老干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中聘请一批校外义务辅导员,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由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学校定期前往指导协调。

  “妇联+群团组织+爱心网站+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自强班+爱心妈妈队伍”的方式,使湖南省花垣县的关爱服务工作“阵容强大”。全县中小学校都有“教师代理父母”,先后有2100余名教师加入这一行列,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跟踪服务;8500余名妇女志愿者担任了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通过公开招募,先后有40多所大学的近千名学生来到该县农村进行暑期义务支教。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在全区各寄宿制学校实行学习和生活“双班主任”制度,聘用1600余位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学业、安全、卫生、离返校全过程管理,做到“管理无盲区、时间无空档、空间无缺位”。重庆市涪陵区利用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已经建立起15个“校内儿童之家”,设有舞蹈室、美术书法室、阅览室、体育活动场所,丰富了留守留儿童的课余和节假日生活空间。

  “绝不能打了几年工,垮了一代人”

  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身后的困难群体。只有让农民收入有保障,他们的孩子才不会饱受离散之苦,这应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一方面,国家在制定产业转移、就业培训政策时,应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农村孩子能生活在父母身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以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就近务工和转移。

  目前,试点地区将解决问题的“靶向”逐渐瞄准了源头。“绝不能打了几年工,垮了一代人,”德州市以此引导扶持农民特别是妇女在当地创业就业。

  集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英山县,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形成了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吸引了3000多名青壮劳力返乡创业。经过不断努力,该县留守儿童比率从去年的48.6%,下降到今年的23.3%。

  湖南省花垣县近年来启动实施了“引凤还巢”工程,对返乡创业农民给予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通过大力扶持特色产业,为1200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让2000多名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同时在126个村开展的帮助“爱心妈妈”致富创业工程,也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和照顾。

  河南省通许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县妇联、人社局为留守儿童家长返乡创业提供小额担保无息贷款9000余万元,使1200余名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但更需要家庭中父母履行监护责任。通许县与中科院联合,建立了全国首个留守儿童“爱心小屋”示范应用基地,利用新型交流平台,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面对面”交流。通许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希望在外工作的父母都能多与孩子沟通,“至少能经常抽空拿起电话,问一声:孩子,你好吗?” (记者 苏婷)
       成长之路如何不再孤单

  ——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三个支点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都把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保障其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实效化运行?在总结提升试点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专题研究”。研究成果显示——

  关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是针对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在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责任主体和社会参与所提供的补偿性措施和全方位社会支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是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

  关爱服务体系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关爱机制、关爱网络、关爱阵地、关爱队伍、关爱活动等五方面内容。所谓关爱机制,包括领导协调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等。

  关爱网络是指构建政府保障、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帮扶、亲情关护相结合的关爱网络。

  关爱阵地是指学校、家庭和社区,学校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主阵地,建在社区(乡村)的妇女儿童之家、儿童家园、校外辅导站、活动室、托管家庭等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依托,家庭是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重要基础。

  关爱队伍主要由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专职工作队伍,教育、心理、社工组成的专业队伍,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队伍组成。

  关爱活动是针对留守儿童实际需求,设计和开展的亲情抚慰、结对帮扶、扶贫助困、心理疏导、家教指导、技能培训、安全保护等多种形式、富有实效的活动。

  学校为重点、社区作依托、家庭是核心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利主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牵头整合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会福利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对他们负有义务教育责任的学校必须通过建立补偿机制来帮助弥补和完善。因而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农村教师编制,鼓励教师担任“代理家长”。在寄宿制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配备专职人员,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区(村)要以村级图书馆、村青少年教育基地、亲情活动室或各类村级活动中心为基础,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通过“代理家长”或“邻里帮扶”,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形式,就近解决留守儿童家庭后顾之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区环境;以乡规民约形式推行留守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

  推行监护人监控制度,强化留守儿童家长责任意识;明确约束规定,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家长自律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倡导、鼓励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一人在家抚养和教育子女,或返乡就近就业创业,促进留守儿童减量化。

  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所在地和所在单位提供关爱服务措施,解决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分离的问题;通过文化建设、媒体宣传引导等,构建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撑;通过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实质性关爱和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共财政资源的不足,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在信息、政策、投入、考核等方面提供多重保障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未成年人监护的规定过于笼统,不易操作,亟待完善。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现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和支持家长履行对子女的监护教养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定期监测、层层建档、及时汇总相关动态信息,深入分析、准确评估、定向发布和共同使用,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提供翔实可靠依据。

  除了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支持外,通过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经费、建立关爱基金、多渠道开展社会筹资等方式,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专职人员队伍、阵地建设、专项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项经费的落实。

  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进行专项考核,将其纳入县、乡、村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纳入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和教师考评考核,切实保证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各项措施发挥实效。

  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工作需求,强化责任担当。(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
       不让童年的幸福因留守而流失

  ——访福建省沙县教育局局长冯彤

  沙县小吃,一说你准知道:因为它的招牌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城小镇,甚至很多影视剧中也频繁出现它们的“身影”。位于闽北山区的沙县因“小吃”而闻名遐迩,但也正是随着小吃业的蓬勃发展,大批农民外出经营,导致本地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据统计,沙县的留守儿童有5898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近20%,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一大难题,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那么,沙县教育系统如何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关爱留守儿童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沙县教育局局长冯彤。

  记者:让留守的孩子在校寄宿吃得饱、住得暖,是不少外出务工家长最大的希冀。请问沙县是如何解决这些家长们最牵肠挂肚的问题的?

  冯彤:为了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沙县人民政府先后投入2亿元,实施了15个寄宿制工程项目;投入800万元,以A级标准改造了25个中小学食堂;投入166万元,为25所中小学学生公寓安装了热水器,实现“校校安装热水器,生生洗上热水澡”;投入500万元,建立并完善“三房五室”(开水房、洗衣房、洗澡房,亲情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图书室、阅览室和活动室)建设,在福建省率先实现了“校校有开水房,人人喝上干净水”;在伙食方面,县财政部门每年投入150万元,在福建省定标准基础上,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寄宿制学校寄宿生每人每年增加500元补助,全额用于寄宿生营养餐,并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学生身上。

  记者:关爱留守儿童其实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在吃住无忧的基础上,如何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真情温暖,不让孩子的幸福因“留守”而流失?

  冯彤:沙县教育系统长期坚持采取各种措施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早在2010年以前,沙县各中小学就都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仔细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情况、住址、电话,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如校内外表现情况、学习成绩等),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

  为了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县教育局联合县妇联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包括“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2000余名“爱心妈妈”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两次;组织全县教育系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爱心志愿者“情暖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目前已有800多名机关干部、教师党员通过“互认互知”、“嘘寒问暖”、过节回家”等活动,与近千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知心哥哥姐姐”结对活动,有千名留守儿童与暑期“三下乡”的大学生结成对子。

  记者:各中小学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冯彤:县教育局不断加大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力度,在全县教育系统大力实施了“四个五”工程。这一工程,使几乎所有农村留守儿童都得到了关爱。

  一是以班主任为主体组建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做到“五个一”,即每月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以上,至少谈心一次,与外出务工家长联系一次,与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对留守儿童表现较深入分析一次。

  二是指导并要求家长及临时监护人采取“五个一”,即签一份托管协议,留一个外出电话,学一点家教知识,每月通过亲情电话或书信至少相互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三是以留守儿童之家为阵地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位留守儿童与一名志愿者结成帮扶对子,每位留守儿童参加一个课外兴趣小组,每学期读一本好书,每月举办一次主题教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留守儿童亲情关爱活动。

  四是开展好留守儿童“五自”,即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活动。

  记者:沙县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在福建省引起较大反响,部分学校还获得省级、国家级表彰,“留守儿童之家”是怎样具体开展工作的?

  冯彤:早在2007年,沙县教育局就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有场地、有机构、有制度、有活动、有队伍、有资料”的标准,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之家”创建活动。2013年,全县已建立36个“留守儿童之家”,每学期举办一次家教讲座、观看一部影视片、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亲子沙龙、写一封给父母的信,每周播放一次电教片、举办一次读书活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全县各中小学还依托家长学校扎实开展家庭教育普及工作,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委托监护人如何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专题讲座,并组织开展“沟通日”、“读书日”、“感恩日”、“劳动日”、“实践日”等活动,让假期投亲的留守儿童去父母工作地体验生活并写出感受。(记者 龙超凡 通讯员 张上波 乐荣俊)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