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兰素史克行贿黑幕曝光 医药行业病态暴利肥了谁
本网讯 转移定价,借“讲课费”行贿医生,“捐赠”非医疗设备收买医院,贿赂工商执法人员逃避处罚……葛兰素史克在中国市场的“捞金术”被长沙警方起底,虚高药价背后的黑幕层层拉开。 这家全球排名前三的跨国药企,拥有新康泰克、芬必得、贺普丁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星”药品。该公司的涉案高管称,他们为打开销路投入的行贿费用占到了药价的30%。而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从去年8月开始的专项治理行动来看,葛兰素史克的一些做法几乎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 药价虚高,不是一家药企、几名医生的道德底线失守,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失守”。 “可以拿一半的利润把招标攻下来,药品销售就一马平川了” 杨长青(北京清华长庚医院CEO助理,博士):药品从出厂到最终销售是有很大收益空间的。我查过一个数据,2013年药品行业170多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率高达45%左右,而中成药更是有好多家在90%以上,这个回报率是很惊人的。而从药品的销售结构来看,不到20%是通过药店销售,80%左右是通过医院,而这其中,90%都是通过公立医院,也就是说,公立医院至少卖出70%多的药品。而因为有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公立医院是没有自主权的,采购权由省或市级的相关部门掌握,区域内也就形成了单一买方。 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设计初衷来说,它希望通过单一买方的垄断优势把价格压下来,但在现实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背离,招标价居高不下,不但高于民营医院成交价,甚至有些品种出现高于药房零售价的情况,也就是说,公立医院的药品进价竟然比药店售价还高。为什么?因为招标环节存在很大的寻租空间。有药厂的老总曾经说过,他可以拿一半的利润把这个环节攻下来,因为一旦攻下来,药品销售就一马平川了。也正是这里面大量的灰色成本,把药价推高。按照规定,医院对于招标价是不能再议价的,最多只允许15%的顺价加成。而现在一些公立医院尝试与药厂进行二次议价,尽管可以谈下来更低的价格,却因为与招标价不符而不被允许。这就导致公立医院的药价长期保持高位运行。虚假的高价的绝大部分变成医药公司的高额利润和中间环节的权力租金,真正用到终端环节的部分是细枝末节。 像葛兰素史克这样的公司的全面行贿机制正是利用了这一制度设计的特点进行运作。他们把关键点攻克以后,就能以高价卖出。现在抓几个医药代表、医生或者官员,能对终端环节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机制未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利益格局,也就不能根除造成贿赂,也就是利益输送的产生土壤,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去调整背后的利益结构,也就是药品集中招投标制度本身。 该制度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垄断,本来是想集中力量办好事,结果为办坏事者集中了力量。现在公立医院根本不具备市场主体性,作为法人,却一没有定价权,二没有提供服务所需资源,例如药品的采购权。这样一来,公立医院在产品或服务定价权和生产资料的议价权都被看死了,相当于把手脚都捆死了,还要让你摆个漂亮的姿势来留影,何其难也! 所以,只有创造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让供求双方充分竞争,才能有一个真实价格的形成体系。像4月9日放开非公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制定权,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公立医院逐渐找到一个参照系,发现自身真实价格究竟在哪儿。 我们现在试行管办分离,也是为了让医院趋向正常化。另外,对于药房托管政策,医院很有动力,因为把药房托管出去以后,租金可以议价,保证医院利益不受损,甚至创造医院收益。这样做的结果是医药公司利润会被压低,而当医药供应商的利润降到一定程度,它也就很难再给医生返回扣。至于医药分开,只能在终端取消医院加成的部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医院15%的加成与前面环节里的抬高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一些国内企业,尤其是非上市公司,可能手段更直接” 王跃(化名,从事医药行业咨询工作多年):通过商业贿赂的方式来“营销”,国内药企可能更严重,因为我们有专利的原研药很少,大量是仿制药,可替代性非常强。患者看到那么多“名字”不同的药,只是品牌不同,它的通用名称都是一样的。比如葛兰素史克的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一般大家都说芬必得,但 “布洛芬缓释胶囊” 才是它的通用名称,这个药市场上有十多种,你用哪一种,有效成分和原理都是一样的,非处方药是这样,处方药也是这样。此外,国内现在还是有不少药企开工不足,药品是供大于求的,那谁来决定最后到患者手里的是哪一种呢?基本上要取决于招标采购结果、医院和医生,药企的努力方向也就很明确了。 从药企能精确地把这些或明或暗的“营销”费用打进药价,就能知道这些是长期运作的经验所得。不说别的,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财报,广告营销费用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还有高额的会务费,有的大企业一年的会议费用能上亿,我不能说药企的会议费一定都是用来“收买”医生,但葛兰素史克这个案子里曝光出来的,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请医生讲课跟医生搞关系的做法绝对不是它的“专利”。葛兰素史克的案子曝光出来他们为了让这些费用看起来“合法”,做了各种掩饰,对于一些国内企业,尤其是非上市公司,可能手段更直接。 回扣的问题也一样,去年漳州曝光的药品回扣案,全市二级以上的医院都涉案了,很难说就是一家药企的努力吧? 但反过来说,药企办学术会议、赞助临床研究不对吗?对行业的发展来说,这是必须的,问题在于怎么把这些正常的学术研究活动跟药品推销切割开。其实2006年的时候,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就专门打击过一次,当时的震动也很大,但问题到现在没有解决,还是我们的药品定价机制有问题。
现在政府取消了低价药的统一招标,对药价实施市场定价,是个好的方向,应该能为今后改革药品的定价机制提供经验。 陈刚(化名,北京某三级医院院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我们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需要对医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所以允许医院对药品进行一定比例的加价。不可否认,这种做法曾经对医院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也正因为加成,使得医院和药品之间产生了经济上的联系。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这种联系开始出现一些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的药厂和医药公司日渐增多,很多外资药企也进入中国,与国内厂家合资生产药品。一开始,外资药企的医药代表只是介绍一些医药方面的知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使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会赠送一些钢笔等小的纪念品,但没有太大问题。后来,医药公司越来越多,药品数量也迅速增加,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药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回扣现象随之出现。 现在,要想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需要落实医药分开,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经济联系。但这个前提是增加财政补贴,提高医疗服务收费,让医生真正有合理、体面的收入。否则,既想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很难办到的。 事实上,现在医院里面存在的大处方问题,院长是可以抓的,但为什么没有抓?因为真正抓了以后,收入马上下来,甚至这个月的工资都开不下来,对一个医院来讲,这是要走向崩溃的。说到底,还是政府补贴太少,很多医院面临经济上的困难。 此外,药品定价也存在问题,其实药品价格并不是医院真正能左右的。所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很多部门协作解决。打个比方,一个池子死了一两条鱼,那是个体问题,如果都死了,那绝对是水质问题。现在整个行业普遍出现问题,就要从深层次上进行反思。 【围观】 谁采购的?行贿给了谁? @人民日报:【人民微评:警钟为谁而鸣】药价高得离谱,除企业合理利润之外,还包括惊人的腐败成本。病态暴利肥了少数人,却让患者埋单、加剧看病贵。相关嫌犯已被起诉,警钟不止为葛兰素史克而鸣。药企通过行贿打开市场、提高销量,已是行业潜规则。瓦解潜规则,完善明规则,方能切断受贿的手。 @胤懿:我要问一句,药是谁卖出来?中国的医疗是垄断的。打击葛兰素史克是隔靴搔痒,批号谁给的,谁采购的,谁卖给病家的?它行贿给了谁?这才是根本的。 @医药营销信息化-冯军:【合规不仅仅是切割】与部分药企谈及当前的医疗医药行业反商业贿赂的应对策略时,基本表达了三种策略:1)采用代理制,把风险转嫁到代理外包商那儿;2)小包到代表身上,非合规行为属于代表个人的行为,与公司无关;3)委托第三方专业学术公司。这三种切割手段,真的能把药企的风险撇清吗? 主笔 张棻 宗媛媛 |
- 面对身边虐童行为 别做幕后推手 09-16
- 益阳一男子自吹海归“硕士”中央有关系骗走他人20万 04-18
- 工程非法分包层层转包是欠薪主要原因 12-19
- 开假银行的“董事长”栽了 12-24
- 落寞的保税店:火爆时涌现开店潮 如今瘦身退市 04-25
- 中纪委查内鬼 网友:承认衙门无净土反赢得信任 05-22
- 日本8月份核心机械订货继续上升 10-11
- 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 10-18
- 简单地撤销地震局并不明智 03-05
-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对杨家才立案侦查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