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学教育 >

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不能只盯着所谓的名校

2014-05-08 12:42来源:中国教育报浏览:手机版

5月正值中小学招生季,家长看名气、看师资、看成绩,却极少考虑学校是否适合孩子

  只是把孩子“塞”进名校?

  本网讯  5月,中小学招生季如期而至。这几天,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张女士一直在为即将上小学的儿子选择哪所学校而奔波,她已经考察了海淀区好几所学校,无一例外都是名校。“择校的话,当然要选那些名气大、师资雄厚、有特色的学校。”张女士说。

  张女士的话是当下很多家长心理的真实写照。不过,当大家纷纷把有名气、师资雄厚、办学有特色等作为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时,在日前上海市教委等单位举办的第七届新解放教育讲坛上,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及专家,却不约而同地把睡眠时间作为第一标准,“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首先要问的是,能不能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

  保证孩子的睡眠,在选择学校时真的那么重要?在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教育理念和选择标准?家长到底应该如何为孩子选择学校?针对家长的困惑,记者进行了采访。

  选择学校,家长看名气、专家看睡眠

  虽然就近入学政策已经开始在各地实施,但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仍然面临着选择难题。

  张女士纠结和焦虑的是到底上哪所学校,“家门口的学校虽然很近,就10分钟路程,但是知名度并不高,师资也很一般,我们还是想让孩子上名校,尽管远点,但师资雄厚,名气更大。不过,到底上哪所学校,我们也很纠结,还要想办法”。

  与张女士不同,家住北京市海淀区京师园附近、在东城区上班的丽萍(化名),感到纠结和焦虑的是,家附近的学校接送方便,但名气不大,户籍所在地东城的学校办学悠久、名气响,却离家太远,孩子跟着一起上下学太辛苦,如何选择?

  学校名气、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学业成绩、离家远近……可供家长选择的“变量”太多,到底应该如何统筹兼顾,什么才是首要标准?

  解放日报最新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择校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中,76%的家长选择了“学校名气”,40%选择了“师资力量”,65.22%的家长选择了“学校环境”,70%的家长选择了“个性化教育”。由此可见,学校名气还是很多家长选择学校的第一标准。

  回答“择校时学校的升学率是你考虑的重要因素吗”这一问题时,87%的家长选择“是”,13%的家长选择“不是”;回答“哪个因素对孩子成长最为重要”的问题时,62%的家长选择“教师专业和耐心”,15%的家长选择“学校教学安排”,17.4%的家长选择“孩子的天资和勤奋”,还有5.8%的家长选择“家长的辅导教育”。学业成绩和师资力量,也是很多家长择校时的重要参考。

  由此可见,在家长们看来,名声好、设施好、教学质量高、升学率高是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不过,专家们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给出的是另一个答案:选择学校,要看孩子睡眠能否得到保障,要看孩子能否有进步,要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出发。

  在第七届新解放教育讲坛上,作主旨发言的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上海市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中校长张人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江帆,不约而同地谈到孩子的睡眠,并且把能否保障孩子睡眠作为选择学校的第一标准。

  张人利提出:“在小学甚至初中,第一主课就是睡觉,没有睡觉就不会有健康。家长在择校时,首先应该问的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睡眠是不是能得到保障?”

  江帆是做了18年儿童睡眠研究的专家,她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睡眠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我们发现,择校以后,孩子起床时间更早,6岁出现了一个非生理性的睡眠时间下降。”江帆表示,当为孩子选择了一个比较远的学校,牺牲了其睡眠时间时,即使学校名气再大、升学率再高,孩子的学业成绩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作为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尹后庆在“如何选择学校”的建议中,第一条也是每天让孩子多睡一小时:“孩子的精力得到保障,心情舒畅,比什么都重要。”

  保障睡眠对选择学校有多重要?

  在讲坛上,一名女士当场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当初,在择校问题上,我和我的先生共同商量之后做出决定:让女儿去一所离家较远但公认为名校的学校。但是,女儿进校以后,路上要花一个多小时,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导致每天上午前两节课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效率比较低。如果再这样下去,我担心女儿的成绩会有大幅度下滑。”

  这恰恰印证了睡眠对于选择学校的重要性。江帆表示:“表面上,这位家长给孩子选择了一所好学校,但是由于睡眠无法保障,孩子无法发挥应有的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得不偿失。”

  这位女士所说的情况并非个案,由于择校影响睡眠,进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情况并不鲜见。前不久,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关颖在一项针对1505名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择校生在上下学路上所花时间明显高于就近入学学生:就近入学学生平均为19.82分钟,择校生平均为27.93分钟,特别是城市择校生所花时间更长,达到33.9分钟。

  “由于选择学校无谓地增加了路上的时间,实际上牺牲了孩子的睡眠时间。”关颖表示,“平时平均睡眠时间择校生明显少于就近入学学生:小学就近入学学生为9.09小时,择校生为8.72小时;中学就近入学学生为8.21小时,择校生为8.13小时。”

  关颖还给记者讲述了她在调研中了解到的一个个案:一位母亲花钱托人择校,让女儿上了一所重点中学。由于女儿小学成绩并不理想,母亲还给女儿报了各种课外辅导班,却一直忽略了孩子的睡眠和健康,甚至还在外人面前夸耀:“我闺女不看电视,写作业到很晚,有时候我一觉醒来她还没睡。”直到高三,女儿因为身体透支、过度疲劳,免疫系统出问题,突发急性心肌炎病倒了,在家休学两年,最后也只考上大专,这样的结果让这位母亲后悔不已。

  江帆曾经在上海10个区县,对不同时间睡眠的孩子学习成绩进行过分析。调查发现,由于择校、课业负担重等原因导致睡眠时间少于9个小时的孩子,其注意力、自觉性、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都明显差于睡眠充足的孩子。江帆表示:“孩子睡眠不足,表面上看不出来,嗜睡程度也不是很明显,自己也没有感觉,但实际上缺觉的孩子,大脑皮层很多区域都出现抑制,表现出粗心、反应速度慢等现象。”

  择校导致上下学时间增加,平时少睡点,那周末补回来不就行了吗?江帆用实验数据表明,这也不行。她对三组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第一组平时和周末睡眠都少于9小时,第二组平时和周末都在10小时以上,第三组是平时睡不够,周末补上一两个小时。“本来以为第一组的学习成绩最差,第二组最好。结果出乎意料,学业表现最差的是第三组。这是因为睡眠是有个体差异的,第一组孩子,可能真的睡9个小时就够了,真正缺觉的是第三组,由于睡眠不够,对学业成绩影响最大。”江帆说。

  家住山西省太原市的孔先生,去年在为孩子挑选学校的时候,没有选择太原五中、山西省实验中学等名校,而是选择离家最近的富力城中学,他表示:“现在来看,我们的选择是对的,由于离家近,孩子睡眠充足,很少生病,并且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影响,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状态。”

  当“鸡头”还是当“凤尾”,这是个问题

  专家建议,在选择学校时,除了考虑睡眠时间,还应该考虑学校是否适合孩子。

  家长们都在追逐名校,以为名校有更高的升学率,有更多名师,能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其升入更好的学校。殊不知,名校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在关颖的调查中,就遇到过学生对家长择校不满的情况。一名初中生吐槽:“本来自己学习还不错,可是上了好学校就成了‘兜底儿生”,爸妈又让我参加补习班,挺烦人的。”

  正如这个初中生所想,当“鸡头”还是当“凤尾”,这是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智商和能力达不到名校的平均水平,在名校里学起来就可能会很吃力;如果超过了这所学校的平均水平,就会觉得学有余力。江帆表示:“学生是不是适合这样的学校,需要家长和学生仔细权衡。”

  江帆曾经遇到过一个小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如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但就是短期记忆不行。而小学阶段的学习,很多知识都与记忆有关,而且他们的学校也非常强调心算能力。这个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就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产生很强的挫败感。

  “他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我是一个数学傻瓜’,很没有自信。”江帆表示,“当能力水平跟教育环境不匹配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不自信。当一个孩子没有自信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期望值就会下降,就会降低他的努力程度,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焦虑,当这种焦虑和降低努力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就会真正出现学业的失败。”

  尹后庆也表示,真正的好学校应该是让孩子能够体会到成功感的学校,“让学生在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学校成功,远比在跟不上节奏的学校多得几分更重要”。

  对此,张人利校长更进一步指出,家长在选择学校时,的确要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孩子的学业成绩,但是,仅仅关注学业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与学业成绩有关的其他方面,关注学业成绩的变化和提高。

  “家长要选择的学校,应该是一所能够让自己孩子学业成绩有所提高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总体学业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你的孩子在这所学校,也会相应地提高。”张人利表示,“一所学校的高考成绩很好,并不意味着你的孩子进去之后也能够考得很好,反而有可能下降,成为‘垫脚石’。”

  为了多攒一份升学筹码,上海市的侯女士把五年级的女儿从家门口的莘城学校转出,选择去区里更有名望的一所民办初中求学。没想到,本来女儿成绩还可以,一到名校就被来了个“下马威”,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刚开始还能以“我下次也能考好”自我安慰,到了初二,侯女士明显感觉连女儿自己都放弃了,结果去年的中考成绩“一般”,只考取了一所区重点高中。而当年莘城学校成绩还低于女儿的两位同班同学,却双双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市属重点高中。

  遵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意愿

  “保障睡眠也好,合适的学校也罢,这都说明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最重要的是要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意愿出发,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关颖说,“与孩子的内在需求相比,学校名气、师资条件等优质资源都是外在的,对不同家庭、不同学习状况的孩子而言,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目标,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

  但是,家长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从众、盲目的心理,让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内在需要和自我意愿。全国妇联曾经进行过一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决定“上学或择校”问题上,只有21.8%的孩子参与决定,近八成家庭以父母意见为主。也就是说,择校的事,家长说了算,很少听或者根本不听孩子的意见。

  关颖表示,学校只是孩子学习的外部环境,如果孩子不愿意择校,或者与学校不适应,择校不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再好的学校也无益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尤其是上中学的孩子,有的孩子愿意择校,觉得跟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起能“水涨船高”,有的孩子却觉得花钱上学被同学瞧不起,总是抬不起头来,排斥择校。

  “每个孩子对择校的态度不一样,自身状况对所谓好学校的适应程度也有差别,家长需要具体分析,最好是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自尊,给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并让他对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关颖说。

  尹后庆则指出,从内在需求出发,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就更应该从孩子每天每时的进步中关注学校教育的成果,而不只是孩子的分数。“应该多去问问,孩子在学校开心吗?全面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没有?老师对孩子关注吗?是不是能够愉快地接纳老师和同学?这些都比分数、学校名气重要。”尹后庆说。

  “归根结底,选择学校的核心标准就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什么样的学校是适合的?我想家门口的好学校就是最适合的学校。因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是每天可以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的学校,是孩子可以体验成功的学校,是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成长的学校。”尹后庆说。

  尹后庆还特别强调,近年来,上海新优质学校项目的推进,使得很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把人的发展作为办学关注的起点和终点,关注每一个学生内心世界,进而通过课程的浸润使得其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这些家门口的好学校,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为孩子的发展开设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通过丰富的课程能够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体性,使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充满自信,成为全面发展的成功典范。(记者 李凌 董少校 实习生 赵宇静)

  家长选择学校的误区

  ●不作深入了解,随意跟风。去年上海市行风政风热线上线,一个家长打电话过来,说孩子就近上学要分到闵行区蔷薇小学,觉得这所学校不好。我问他,你去学校看过吗?他说没有,听别人说的。我说我去过这所学校,很不错,而且我们很多普通的学校如蔷薇小学一样精彩,但是家长并不知晓。

  ●重结果轻过程。有家长问我,某某学校考试成绩怎么样?我说不知道。我们今天看学校,定义一所好学校,不能光靠结果来定义。其实我们真的要关注学校取得考试分数的成本,要关注孩子在整个学校活动中获得的幸福感。

  ●从整体状况看个体成就。有些人经常会做此判断:民办初中升学率高于家门口公办初中升学率,所以一定要上民办初中。我想请大家再深入考量一下,民办初中的生源是不是选择过,如果与公办初中的生源不同,结果有对比性吗?

  家长应该如何了解学校

  ●主动了解学校。上海市教委近年来已大力推进学校建立办学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学校与家长、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希望家长通过学校的网站、微信、各种开放活动等途径主动了解家门口学校的办学情况。

  ●全面了解学校。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开展学生体育锻炼、开设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和活动的情况。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如学生在学校是否快乐、作业量是否过多、学校有没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等。

  ●结合孩子需求。一定要把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特长,个人意愿结合起来了解学校,如果只是把孩子塞进你心仪的学校,孩子的未来可能并不成功。

  (摘自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第七届新解放教育讲坛的发言)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