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学教育 >

中英学者对话:创业改变世界

2014-05-06 12:28来源:中国教育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随着全球创业经济的崛起,与创业相关的话题备受关注。不久前,中英创业型高校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两国学者围绕“创业改变世界”的主题,分别以“创业型城市与创业型大学”和“创业型经济与创业型人才”两条主线,基于不同的文化视觉、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展开对话。

  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型高校的生态和形态,以及内在机理究竟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认知又很难统一的问题。不久前,作为中国和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项目框架下的活动之一,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主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中英创业型高校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论坛的组织路径可谓别出心裁,先走“广场”再到会场,以中国式的创业型城市温州和创业型高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案本”,进行感性考察调研后再作理性分析探讨。

  “当人们谈到中国日益发展的社会以及创新,经常被频繁提及的词语就是‘温州模式’,因此我们将温州看成是‘产学研’结合的理想之地。”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领事包迈岫认为,温州是中国最具活力并且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因此在这里举办创业型高校论坛再合适不过。

  与会专家学者认真考察了浙江工贸职院的部分教学科研中心和创业实践的平台园区,对中国特色的创业型高校及创业教育有了更直接的了解。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劳伦斯·杨教授认为,考察活动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的职业学校以及创业型高校在知识产权培训方面所做的出色工作。通过案例的品析,与会者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高校是人才集聚的高地,是创新、创业、创造的发动机,是城市发展和新竞争力培育的重要推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最缺乏的就是知识和人才,高校有责任培养这样的人才。

  对话聚焦之一:经济转型与高校办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发展创业型经济,而支撑创业型经济的基础是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这是本次中英学者对话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创业改变世界,在于创业型经济新体系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变和重构社会的经济秩序。其中,创业型人才作为第一要素,决定了高校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的“推手”功能不可替代。据此,吉林大学李政教授提出创业型经济的三种形态和模式:是一种创新经济,是依靠高水平创新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企业家经济,是以企业家的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创造型经济,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教授认为,创业型大学跟社会的接触点有不确定性,这类大学具有引领社会的雄心,而不是单纯地适应社会和跟着社会转。劳伦斯·杨教授也支持这个观点,并从华威大学的办学实践作了说明。华威大学办学之初在资金方面确实受到英国经济的影响,但逐步颠覆过来,现在是英国的大学影响到英国的行业和经济,以大学去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教授认为,从创业型经济的角度来看,创业型城市和大学都是新产业的摇篮,能创造新就业岗位,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相应的创业型企业也有高端、中端、低端三类,它与创业型大学的成熟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各类人才需要他们培养。劳伦斯·杨教授认为英国值得学习的是学校有开放的创业性文化,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应该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利兹大学创业创新教育中心主任奈杰尔·洛基特教授则强调,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课程以外还要有创业支持的项目,可以让学生在课程以外去培养能力,两者组合在一起才能给学生有效的帮助,使他们在知识上有提升、在实践上更出色。

  对话聚焦之二:创业型大学的平衡论

  劳伦斯·杨教授提到两个平衡的观点:一是学校定位的平衡,华威大学创建之初碰到建研究型大学还是理工大学的问题,学校科学论证后决定既做基础性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同时又做能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大学。二是对于创业型大学如何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平衡,英国大学的挑战一方面是对研究的理解影响政府的出资,也会影响到大学治学的宗旨和安排;另一方面是大学需要理解应用研究的价值所在去说服出资方,让他们明白很多应用研究的价值来自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芳教授也通过中南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解说,呼应了英方学者平衡论的观点。她认为,进行创业教育的原则是要面向全体,同时注重引导、分类施教,还要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创业教育要处理好个体发展与共同发展的平衡、课程的平衡、师资的平衡等。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工贸职院党委书记何向荣教授结合办学的探索和实践分析说,有些高校抱怨自己没有办学自主权,其实并非如此,关键是自己怎样建立自主办学的机制体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产权+市场契约”。“浙江工贸职教集团”有15家行业协会,有园区企业70余家,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要建立利益共赢的机制,通过协议、契约来推动机制创新。有了利益的平衡,与高校合作的企业要承担教学义务,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承担实训指导,要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创业讲师和导师,进而才能推动高校治理模式的创新。

  对话聚焦之三: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

  创业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与会者的基本共识是,它是以传授创业知识为内容,以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为重点的特殊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终身教育、全面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征。

  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利兹大学的经验是孵化“学生企业”,给所有学生提供发展创业技能的机会,机会包括学生企业教育、创业支持、课外机遇、实习岗位和学生主导创新等。尤其值得借鉴的是英国推行的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即帮助学生创业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学生毕业5年、10年,还能回到学校学习,学校给予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提供必要的创业资金做早期的企业投资,二是帮助学生把创业的点子变成现实。

  据奈杰尔·洛基特教授介绍,在英国,企业真的非常喜欢和愿意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参与到社会企业的实践当中去。这些学生的创业,不仅仅有经济收益,同时还有社会收益——他们会把获得的收益再次投资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社区中去。

  针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实践是多元的。如许多学者从学术创业、技术创业两方面分别进行探索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浙江工贸职院基于专业提出的专业创业范式,即专业范畴的主线创业、多专业交叉的边际创业和跨专业能力迁移的错位创业备受好评。企业家钟俊岭就如何成为创业型人才给学生支出的招略是:找“舞台”表演;开拓视野,想明白要做什么;“多面手”历练和复合型人才“锻造”;务实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中国康奈集团总经理钟普明认为,创业者不妨先体验就业,企业能够为创业者先就业再创业提供很好的空间,创业前先去企业练练手、热热身,这对学生的成长很有益,企业能促进学生从应试向应知应会转变。(通讯员 邱开金 本报记者 钟伟)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