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称 “网络遗嘱”信息安全保障尚存疑
本网讯 网络遗嘱不是法定形式,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无效的,而且也没有办法确定它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达。而且,这类网站刚兴起不久,无法完全排除一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法制网见习记者范天娇 “人人都有意外,把现在不能说的、不好意思说的话在网站上‘寄存’起来。万一哪天不在了,能让对方看到,可以给自己减轻点遗憾。”年仅26岁的安徽省合肥市市民丁小姐告诉记者,她最近打算立一份这样的“网络遗嘱”,给生命做个“备份”。 丁小姐所说的“网络遗嘱”是一个信息存储和传递平台。用户可以将遗嘱扫描件、遗愿、财务信息等重要信息放在经过加密的网络保管箱内,当用户意外去世后,网络保管箱内的数据会转交给用户事先设置的联系人。 立遗嘱,在传统观念里是件挺不吉利的事,但“网络遗嘱”网站却意外走红。那么,这种“遗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个人信息又是否具有安全保障? 安徽万人网购“人生黑匣子” 记者登录了提供该服务的遗嘱网站。根据网页提示,用户须先购买一个类似网络硬盘的“云保管箱”,再通过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保存遗嘱备份、记录财物信息以及情感心事、工作数据等。保管箱根据保管年限计费,起步价是1年59元。 据该网站客服人员介绍,用户需要设定一个登录网站的期限。一旦超期“失联”,网站就会启动核实程序,给用户发邮件、短信或是打电话。确认用户死亡后,网站就会把用户留在保管箱内的资料发给其指定的人员。 因为类似于飞机“黑匣子”,很多网友把“云保管箱”形象地称之为“人生黑匣子”。据了解,该网站在全国目前约有30多万用户群,其中安徽有1万多人。用户年龄多在20岁至50岁之间,一线城市会员居多。 受访市民不排斥“网络遗嘱”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以及身边朋友,他们对于这种新型“网络遗嘱”方式大多表示不排斥。 “马航失联、岁月号沉船事件发生后,让人感觉意外不知何时会来,多做一手准备也没什么不好。”市民王先生说。 “我更愿意把‘遗嘱’网站看作是寄托情感的‘树洞’,可以让人尽情倾诉。”刚走出校园就业的小陶说,她愿意尝试一下。 记者注意到,该网站首页有最新消息称:马航载154名中国人航班MH370失联,根据媒体公布的名单,经过网络遗嘱网反复确认,最终发现一名用户正是马航失联者。 不过,网站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用户身份只能靠他自己填写的信息去确认。而使用者是否和真实身份相符很难确定。 网络遗嘱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愿意尝试这一新事物的市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类“网络遗嘱”和法律意义上的立遗嘱有什么不同呢? 安徽省律协信息网络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政告诉记者,继承法对立遗嘱的方式有明确规定,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口头遗嘱,效力最高的是公证遗嘱。网络遗嘱不是法定形式,严格意义上是无效的,而且也没有办法确定它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达。 该网站也有注明,其本身只是一个备份和传递的工具,没有立遗嘱的功能,因此并不存在具不具备法律效力的问题。 “‘遗嘱’这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误解,是否可以考虑换个词代替呢?”有市民建议。 存放重要信息能否保证安全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很多人愿意尝试“网络遗嘱”,但他们对信息安全还是存疑的。不少人表示,不会把财产、账户等重要信息存放在内。 “万一遭到黑客攻击怎么办?怎么保证网站人员不监守自盗?”合肥市民王先生说。 关于安全性问题,该网站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站设有多层安全保障,其安全级别是高于银行级别的。“用户寄存的信息都加过密,内部员工是看不到的。即使是有人窃取,看到的也是一堆乱码。”网站客服告诉记者。 “这类网站刚兴起不久,无法完全排除一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朱政说,如果信息泄密,除非公安介入,否则很难确定是否是网站责任。而且当事人向一个不清楚的地方说出自己重要、隐蔽的事情,本身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也要承担一定责任。 朱政建议,在大量用户使用的情况下,工商、网管、税务、价格、公安等部门应及时就如何规范“网络遗嘱”进行研讨,防止造成用户损失。 |
- 上一篇:贪腐官员迷信鬼神:只因心中有鬼
- 下一篇:评论:别把诚信及法治意识丢向“回收站”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