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行贿者法不责众潜规则当休
本网讯 在许多地方也存在一种潜规则,那就是在涉及人数众多的行贿官员和行贿商人的案件中,对行贿人并不处理,或者只处理一小部分 沉寂两年的茂名官场腐败窝案,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广东茂名政协主席冯立梅被调查。这或许是开启重新调查茂名窝案的一把钥匙。始于2009年的茂名官场窝案共涉及厅、处级干部240余人,市辖六个县(区)的主要领导全部涉案。直到2012年,时任广东统战部部长、茂名市原市委书记周镇宏被调查,之后茂名官场才恢复平静。当年在处理茂名窝案时,放过了160余官员。而冯立梅或是其中一员(4月26日《新京报》)。 茂名官场腐败窝案,可谓是当年马德案的翻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涉厅、处级干部240余人的茂名窝案,当年放过了160余官员,包括冯立梅。而当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案:向上,牵涉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黑龙江省原政协主席韩桂芝等众多高官;向下,牵涉绥化市下辖10个县市,有半数以上县市的处级以上干部涉案,仅绥化市各部门一把手就有50多人。这两个案件共同的特点是,涉及的干部众多,而相当多行贿的官员并没有及时得到法律的追究。 但这也并不仅是这两个案件独有的特点,在许多地方也存在一种潜规则,那就是在涉及人数众多的行贿官员和行贿商人的案件中,对行贿人并不处理,或者只处理一小部分。这种潜规则当然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所谓的法不责众,如果都处理干部了,当地的干部队伍就不稳定了,谁来做工作,社会也就不稳定了;何况,行贿的人又不像受贿的人那样,主观恶性不大,社会危害不大。 我总觉得这种说法,恐怕是当地主政官员或者反腐败官员,其实是一种对体制内人的惺惺相惜,或许还是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打算。因为,要说处理了行贿的官员没有人做事,很难让人相信。等候着提拔重用又有能力的候补干部多如牛毛,再看看,每年想考入公务员队伍的大批大学毕业生,我们就知道,官场的队伍从来就不会缺人,只有满足不了的官位。对于行贿的官员,必须依照纪律和法律,严肃追究纪律和刑事责任,做到除恶务尽,才能彰显法治,公平与正义。 首先,行贿的官员留用,是对其他干部的不公。因为,他们利用行贿这种不正当手段升迁,而其他没有利用这种手段的干部则往往得不到升迁,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往往也是在原地踏步,如今行贿官员的事实已经曝光,却仍然得不到处理,其他干部哪有真心去做事?而且,这种利用不正当手段升迁却得不到处理的事情,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示范,让公众也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其次,行贿官员留任,还将对社会公平秩序带来更大的祸害。世上没有平白无故的爱,也没有平白无故的恨,依靠不正当手段花钱出去,就要用不正当手段赚回钱来,行贿官员不会做亏本的买卖,他们只会变本加厉捞钱,让纳税人利益受损。茂名一位正科级干部说,除了挪用公款、收受贿赂及红包礼金所得外,官员行贿资金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就是找老板支持,“等上任后再通过关照工程项目等方式给予老板回报”。 最后,行贿官员留任,受贿的市场就不会杜绝,将有更多的官员卖官。行贿、受贿是对合性犯罪,没有行贿就没有受贿,如今,受贿的官员虽然被查处了,但行贿的官员还留任,这会使他们心存侥幸,他们为谋取更大的升迁,仍然会继续行贿。而其他官员看到行贿官员仍然能留任,则可能也效仿,利用行贿来谋取升迁,如此,“买官卖官”市场就会屡禁不绝,官场风气就得不到根本好转。 如今,茂名官场腐败窝案又重启调查了,相关漏网的官员恐怕难逃法网。我更希望,通过这一腐败窝案的查处,能打破官场的法不责众、行贿官员不受追究的潜规则,让官场风清正气。杨涛 |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