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触电”:捡了芝麻丢西瓜
本网讯 【编者按】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影响无处不在,孩子接触电脑、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也习以为常。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对于自控力很弱的孩子,一旦接触便难以抗拒,很容易沉迷并出现各种问题。面对无法回避的“电子危机”,家长该如何以身示范,做好榜样?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需要我们的理性思考和教育智慧。 幼儿“触电” 捡了芝麻丢西瓜 予笑 绘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仅局限于电子产品上,专注力的广度就变得很狭窄,久而久之将失去本该主动探索学习的机会。盲目跟风而滥用电子产品的做法,剥夺了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孩子长期对着冰冷的电子产品进行人机对话,缩减了孩子与父母、同伴的沟通交流机会,阻碍了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思维发展的可能。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机会将受到很大限制,还将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如果家长在家休闲或外出游玩时总是抱着电子产品不放,孩子就很难脱离电子产品。当孩子超过玩电子产品的时间时,家长的及时提醒非常重要,并且要坚持下去要求一致。 幼儿“触电”面面观 电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者都是成人,电子产品的应用也大部分为满足成人生活的需要。对于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成人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预备观: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电子产品是孩子适应未来生活的一种媒介,孩子日后的生活无法离开电子产品。在这种认识下,家长和教师将电子产品视为一种学习资源,孩子通过使用电子产品可以学到知识。因此,这些家长和教师的态度是不禁止孩子玩电子产品,但对其玩耍时间、地点有一定限制,比如时间上不超过30至40分钟,地点不能在车上、餐桌上等。这些家长的初衷是希望孩子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希望孩子能领会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逐步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呈现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孩子可以节制,有的孩子却很难做到。 娱乐观:代替父母的“玩伴”。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玩手机或电脑游戏纯属休闲娱乐,正如孩子玩布娃娃、搭积木游戏一样,电子游戏也是其中的一种。由于目前独生子女现象非常普遍,孩子在家中没有同伴可以玩耍,再加上家长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有时候电子产品起到临时替代“父母”的作用,特别是当父母忙于工作或家务无暇顾及孩子时,电子产品就充当“哄宝宝”的工具。个别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不玩电子游戏,担心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没有话题,被人看不起,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玩电子产品在时间等方面有一定限制。 禁止型: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有的家长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更不要说电子游戏。他们的态度很明确:电子产品伤害孩子身体,必须远离。在这种态度下,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找不到或无法使用电子产品。如果孩子在家,他们会把电脑或手机藏起来或锁起来不让孩子发现;或者把电脑、手机设密码等。这样做的后果是,家长越不想让孩子玩,孩子好奇心越强,他们会偷偷地去玩,趁家长不注意的时候玩或者到同学家玩等。 幼儿“触电”带来哪些影响 孩子的真实需要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当我们了解家长、教师和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态度和利用情况后,很有必要了解清楚孩子对电子产品的喜欢或迷恋是否属于其真实需要。让我们来看看电子产品究竟给幼儿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满足幼儿可变化的需要。电子产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呈现方式的可变化性,无论是色彩、图案、声音还是主题的变化,都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神秘感的追寻贯穿孩子生活始终,对孩子来说,那些活动的、会说话的电子游戏是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这种神秘感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一直存在。电子产品满足了孩子对新异刺激的需求。 阻碍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电子产品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具体的游戏或任务单元。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专注地、有意识地通过文字输入形式,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去主动学习是不太可能的。大多数孩子对电子产品的利用停留在接受-反应的强化学习阶段,即利用电脑或手机上现成的游戏和动画片进行学习或娱乐。幼儿除了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之外,还有一种非常可贵被称为“专注力”的特质。在心理学上,我们称其为“注意力”,与专注力并存的是“成就感”。专注力集中于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上,是孩子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能量加油站。当孩子专注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会体验到强烈的成功感。孩子为电子产品吸引最初表现的“专注力”是可贵的,这是其心理有意注意的萌芽。 然而,表面的专注并不等于真正的注意力发展。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仅局限于电子产品上,专注力的广度就变得很狭窄,久而久之将失去本该主动探索学习的机会。假如一个孩子在地铁上一直拿着手机打游戏,就没有机会看看地铁是什么样,听听地铁开过来的声音是怎样,体验地铁购票是怎样的感觉……这些更有发展价值的学习机会需要教师或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如果成人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真实生活的支持性环境,孩子获得的将远比想象的更丰富、更深刻,这些经验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未来生活的准备,那种盲目跟风而滥用电子产品的做法,其实剥夺了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损害幼儿健康,不利于想象力发展。电子产品的最重要操作方式就是人机互动。孩子长期对着冰冷的电子产品进行人机对话,表面上看“有趣的游戏”暂时吸引了孩子,让孩子似乎变得“有事可做”,其实却缩减了孩子与父母、同伴的沟通交流机会,阻碍了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思维发展的可能。睡觉前的美好时光是家长和孩子交流的重要时间;生日聚会、朋友做客本来可以成为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交流、嬉戏的良好机会;周末家长带孩子去公园玩,也是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游戏玩耍的绝好机会。假如每个孩子都捧着一个ipad(平板电脑)玩,那么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机会将受到很大限制。 在儿童的所有发展中,健康第一。如果孩子的发展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则是得不偿失。当孩子近距离、长时间地面对电脑、手机或ipad(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时,孩子容易造成肌性视疲劳,导致近视;有时还会患上干眼症。那些充斥攻击性行为、暴力内容的游戏则伤害了孩子原本纯真善良的心灵,成为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消极榜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不良影响。假如孩子面对的仅仅是平面媒体信息的简单应答,一味地追求“我会不会玩这个游戏”或者“我在这个游戏中有没有赢”,将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如何避免“触电”带给孩子的伤害 作为家长或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守护好孩子唯一的童年呢? 选择有趣、适宜的玩具吸引孩子。玩具是孩子的教科书,是孩子游戏的工具。那些喜欢或依赖电子产品的孩子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没有找到感兴趣的玩具。家长或教师要积极为孩子寻找符合其年龄需要的游戏。有些家长也意识到需要寻找电子产品的替代物,他们选择买更多、更昂贵的电子玩具。其实,3岁左右的孩子适合选择与其生活密切联系的有关家庭生活、逼真性要求较高的玩具,比如餐具组合。4岁左右的孩子适合功能变化的玩具,比如可变形的汽车。5岁左右的孩子需要提供大量反映细节特征的玩具,比如娃娃的纽扣、头发都可以变换拆卸的。这些适宜孩子的玩具将给孩子更多摸索玩耍的机会,让孩子没时间去想电子产品。 在融洽的亲子关系中加强沟通。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方式决定了亲子沟通的质量。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做到有效沟通,通过共读图画书、家务劳动、游戏等方式与孩子产生有效互动,将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能从这种融洽的亲子关系中感受到乐趣,就会自然疏远电子产品,从对“物”的依赖转向对“人”的依恋。另外,如果家长在家休闲或外出游玩时总是抱着电子产品不放,孩子就很难脱离电子产品,所以家长的言传身教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定必要的限制。孩子天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有限。了解了这点,家长在给孩子设定玩电子产品的规则时就要注意可行性。家长和教师对规则的把握有时需要与孩子协商,而不是成人说了算。规则的执行需要成人的提醒,当孩子超过玩电子产品的时间时,家长的及时提醒非常重要,并且要坚持下去要求一致。大多数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限制在30分钟以内为宜。(秦奕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产品做“玩伴”以后 邻居家小两口去了上海的造船企业打工,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由于家里的田地比较多,孩子的爷爷奶奶整天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忙于家务,很少有时间能陪孙子玩。周围与其孙子同龄的孩子比较少,房前屋后、村头村尾河流纵横密布。为了安全起见,爷爷奶奶就把小孙子交给了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前段时间政府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对各家的有线电视进行数字化转换,老两口第一个找到工作人员说:“其他的事情可以缓一缓,这件事无论如何不能拖延,小孙子没电视看可不行。”于是他们家第一个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为了小孙子的启蒙教育,老两口让子女从上海带回一台可以上网的平板电脑。于是,猎奇心理的驱使以及孩子对游戏的天生敏感,邻居家的孩子更多时间都在玩那些新奇刺激的游戏。由于老两口没有什么文化,看小孙子对电子产品那么精通,时常向邻居炫耀:“我家孙子可聪明了,电视电脑这些我们不会的新玩意儿他样样精通。”在老两口的夸奖下,小孙子更痴迷于这些电子产品了。 由于小孙子使用电子产品时不注意正确用眼,加之玩的时间无节制,如今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小孙子的视力急剧下降,小小年纪便戴上了眼镜。更令老两口及孩子父母感到痛心的是,这些电子产品如今已成为孩子的最好“玩伴”,一离开它们孩子就开始哭闹,不思茶饭。上瘾后的孩子大脑里面成天都是游戏等,再也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了,甚至不愿意与爷爷奶奶多说一句话,动不动就跟爷爷奶奶发脾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很多年轻父母纷纷到城里“淘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孩子大多留在农村,不是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出于安全的考虑,加之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以及代理父母的无知,他们就把孩子交给那些图文并茂的电子产品,以为这样既安全又能让孩子学习。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给孩子留下了终身遗憾。(沈毅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万盈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观点】 电子产品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时间无节制使用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不仅损伤幼儿听力、视力,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利于孩子与人正常交往。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的家庭,往往是家长比较繁忙或是家长不太重视孩子的与人交往,才会将孩子交给电子产品,这样既保证孩子不出安全问题,又不至于打扰父母的工作和生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逐渐淡漠。如果孩子从小就缺少与人交往的环境与氛围,体会不到与人交往的快乐与温馨,势必会影响孩子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和热情。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利于孩子适应社会。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是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要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很多家长往往会给孩子讲授交往的规则与规范,却不重视让孩子在交往与游戏中去体验、锻炼,孩子在认知上对社会规则与规范是了解的,但在现实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尊重他人、怎样与人友好相处、怎样适应群体生活等,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将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与游戏中去学习与发展。(杨菊孝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别让幼儿成为“电子娃娃” 在如今的电媒时代,有些幼儿因过早过度接触电子产品而变成了“电子娃娃”,其危害不只是生理上的“近视眼”,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自闭、恐惧和忧郁。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感觉轰炸”,其含义是一个人在短时间里接受了超量信息,从而使其大脑迅速疲劳,失去判断力,继而对任何信息丧失兴趣。胎儿在母体子宫中,有一个相对安宁的世界,外界的信息偶然刺激他们,使其大脑细胞逐渐活化。当他们出生后,如何应付嘈杂凌乱的世界呢?生理学告诉我们,新生儿的视力只有20厘米左右,听力也是微弱的,因此成人的世界在刚出生的他们面前是很小很小的,就是这样他们仍然在恐惧中大哭,只有在母亲的怀抱中,听到熟悉的心跳声,闻着熟悉的奶香才能安静下来。随着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接受信息能力不断增强,各种器官的功能协调发展、逐渐强大,他们的活动范围才渐次增大。这种自然的奥妙,使我们认识到自然中的儿童是“慢热”的。 当电子屏幕出现在宝宝面前时,成人世界、魔幻世界的信息扑面而来,电子游戏、动漫动画夹杂着虚幻世界、动物世界、灵异现象及科学世界的信息,它们会很快挤压幼儿的自然生活空间,使不具判断能力但具有不可思议的“吸收性心智”的他们,很快变成一个“垃圾信息”载体,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敏感性和介入能力,从而丧失了接受真实刺激的感知兴趣和能力。我们知道,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感知障碍必然造成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低下,而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又是在认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障碍必然导致一个人的情感障碍和社会化过程的困难。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电媒对幼儿带来的伤害。(张翔升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专家说】 电子控父母易培养出电子控孩子 随着手机的更新换代,其功能也是越来越强大,一机在手,无所不包。于是,年轻的父母大都乐在其中,工作之余,拿出手机翻看一下电子书,浏览一下新闻趣事;回到家中打开电脑,玩玩游戏,聊聊QQ,这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上网,没有浏览手机,生活中就好像少了些什么。有的父母为了不耽误上网时间,就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在网游里“刀光剑影”;一只手摇晃着摇篮,一只手紧握着鼠标,甚至有的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家庭的环境里弥漫着“网络硝烟”。如果儿童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中,又怎么会不爱上网络呢? 最让人担心的是,有些父母为了哄孩子高兴,为了不让孩子哭闹和打扰自己,把电脑、手机和电视当做“保姆”,孩子一哭,就把手机拿出来,并且调出小游戏让孩子玩,当孩子缠着父母不放时,手机就会出来“救场”。父母的这些方法慢慢地就会让孩子对网络、手机以及电视形成依赖。 好像每一个孩子对游戏都有一种本能的无师自通能力,特别是现在的网络和手机游戏,从声音到色彩以及设计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强烈地刺激着孩子的感官,不要说小孩子,就是成人也有很多迷恋者,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布控”,很容易沉迷,等到孩子离不开电脑和手机的时候,父母后悔都来不及。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悲剧?父母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父母要自律。回到家中,孩子在场不动电脑,更不要抱着手机不放,如果因工作需要用电脑,就要明确告诉孩子,让他知道爸妈用电脑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为了玩游戏,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电脑是用来工作的,而不是用来玩的。同时,要制定娱乐时间,规定时间内,任何人不能违反。 第二,父母要自制。在家里,父母要能管住自己,不要一进家门就打开电视、电脑,如果父母自身不能管住自己,把看电视、玩游戏当正事去做,又怎么会不影响到孩子呢?管住自己非常重要,这对孩子起到的是榜样的作用,孩子会效仿的。 第三,父母要自省。很多父母总是当孩子出了问题以后才去想办法解决,并且总认为孩子有问题,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而不从自身和家庭环境找原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何况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父母每天都要自省,检查自己的言行,以免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刘平易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
- 上一篇:应用技术大学时代如何迎接
- 下一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难在哪
- 未成年人性侵案多发生在暑假 96%是熟人作案 10-09
- 韩红曾为郭敬明叫停飞机?当事人否认 10-09
- 偷同事手机换新工作 轮到自己遭窃不敢声张 01-20
- 教师资格实行5年一注册将设师德红线 10-08
-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传递活动在京启动 10-09
- 河北省委书记:总结工作实事求是 部署任务措施有力 03-12
- 大学生参加中学同学会偷老师钱包 被判罚8千元 10-09
- 支付宝资金被“蚂蚁搬家” 10-16
- 高校教学改革需着眼整体抓好配套 10-20
- 中纪委副书记:改进作风从查处节礼奢靡抓起 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