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文卫 >

雅安芦山地震一周年文化重建侧记

2014-04-19 13:01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付远书报道:3月31日,热衷于四川雅安公益事业、为雅安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做出重要贡献的成龙荣获雅安“荣誉市民”称号。而在地震灾区,像成龙一样为灾区文化重建付出却默默无闻的人还有很多:震后一年,坚持骑着自家摩托车巡逻387处文物点的芦山县博物馆馆长吴伟;深入灾区各乡镇组织抗震救灾巡回义演10余场的天全县“二郎山艺术团”……

  一年来,文化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灾后文化重建工作,在争取资金、文物保护、项目规划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文化工作者们默默付出,为灾区人民重建起美好的精神家园。

  文物抢救刻不容缓

  4月13日,距离雅安芦山地震一周年还有7天。在位于雅安市天全县的老场乡综合文化站里,却是有别于“哀伤”的场景:排练室内锣鼓喧天,青少年活动中心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图书阅览室人来人往……而在一年前,这里只是一座被闲置的老场乡杨家祠堂。

  “老场乡杨家祠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震前已经闲置多年,破败不堪。”据老场乡综合文化站负责人高涛介绍,地震后,天全县文化局对全县各乡镇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老场乡杨家祠堂处于人口密集处,且场地开阔,稍加改造适合建成文化活动中心。随即,以灾后文化重建为契机,老场乡综合文化站正式成立。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年来,老场乡综合文化站开展了众多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以文化建设的方式有效地保护了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样的例子,在雅安还有很多。据统计,雅安芦山地震共造成雅安、成都、凉山、乐山、甘孜、眉山6个市(州)的21个县(市、区)共计266处不可移动文物受损,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另外,还造成349件(套)可移动文物和24家博物馆受损。

  震后,四川文化系统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2013年4月24日下午6时,四川省文化系统筹集的16万元爱心捐款和一批帐篷、棉被、药品等救灾物资运抵雅安。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总计100万元的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应急资金也及时下拨到灾区。记者从四川省文物局了解到,截至目前,芦山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为186项,目前共启动芦山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78个,占项目总数的42%。

  文艺演出抚慰人心

  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下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870.05亿元的重建投资规模、2767个重建项目和3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的总体要求。其中,雅安市文化系统纳入总规划项目144个,估算总投资约62366万元。

  除了政府物质方面的巨大支持,文化活动则从精神上抚慰着广大受灾群众。2013年5月8日至9日,“中国爱”四川文艺小分队100多名演职人员分成3支小分队,分别深入芦山县龙门乡、宝兴县灵关镇、雅安市雨城区等地震重灾区,为灾区百姓、援建单位干部职工、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送上了精彩节目。一位在地震中不幸被砸伤右脚的姑娘,一听说有演出,拄着拐杖忍痛前来观看。

  2014年1月15日,第16届“四川省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送文化下乡将首场慰问演出定在雅安市芦山县芦阳镇中心广场。已经观看了好几场慰问演出的芦山县居民黄玉琼告诉记者,政府安排如此丰富的演出,使他们很受鼓舞。现在芦山县的群众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大家正再接再厉为重建家园努力。

  文化抚慰不仅是送一台演出、表演几个节目而已。舞台下,四川省文联携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为灾区群众送来了文化“大礼包”——书法家们书写的一副副对联、画家们绘就的一幅幅丹青、摄影家们拍下的一张张动人画面……家住芦阳镇的袁文兰告诉记者,政府一步步帮助他们重建家园、重拾信心,她的感恩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随后,袁文兰还选了“昨夜春风入户,今朝喜庆盈门”的对联,希望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健健康康。

  文化规划带动重建工作

  记者了解到,雅安市文化产业进入《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项目共10个,灾后恢复重建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2亿元。截至2月10日,已开工3个项目,完成投资40万元。

  不仅如此,2013年7月20日,四川省政府网站正式对外发布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1个专项规划,其中,《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文化旅游专项规划》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概念,成为芦山灾后重建规划的突出亮点。“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包含了生态、文化、旅游三者在空间、项目、功能、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通过生态文化旅游整体发展来联动、引导外部经济。”雅安市文广新局局长冯锡友说。

  据专项规划编制组副组长、规划技术负责人、四川大学教授杨振之介绍,从地域特色来看,芦山地震灾区拥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茶马古道等优势资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将增强地震灾区的“造血”功能,在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地震灾区在产业融合机制、融合发展路径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一条绿色融合发展之路。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