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官员扫大街为何招致反感?
本网讯 新华网北京4月10日(记者 姜春媛)近些日子,关于领导带头扫大街的新闻屡见报端,大有“你未唱罢我登场”之势。先是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清扫大街的辽宁省抚顺市委书记王桂芬引发网友关注,随后又是四川叙永县委书记王波带头上街大扫除,还有摄影师蹲地拍照的照片在网上热传,弄得质疑声一片。 扫就扫吧,不是啥新鲜事,可有摄影师随行拍照,就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了,此照片迅速被网友转载,网友留言说:“拍照片难,拍新闻照片更难,给领导拍照片最难”、“蹲下来,撅着屁股,这是对权利的仰视吗?”有网友还模仿拍摄者的口气说,“书记,这里,看镜头,一二三,茄子!”还有媒体发布了“扫大街指南”:摄影师的使用要专业,既不能把专业摄影师说成网友,也不要让摄影师出现在照片中;官员们要深刻“入戏”,切忌“表演”痕迹太明显…… 国外一位学者曾说:“政治的实践有时被比作演戏。近期,官员的“扫大街”和此前报道的官员们“挤地铁”“便衣走访”一样,都是一种下基层体察民情的体现,这本是好事,但下基层就下基层,还带着人拍照,生怕没人知道。于是,好好的下基层变成了赤裸裸地作秀,原本可以收获的赞誉顿时变了味儿。 某种程度讲,作秀也是一种重视民意、想提升政府形象的表现,但作秀也有门槛,一旦突破底线,便是侮辱公众智商,沦为笑柄。“这基层走得太‘水’了吧?看到这张照片,让我一直怀疑的一件事得到了证实:为什么每次领导出门体察民情都会被偶遇,原来他们身边都有专业的摄影师在选角度啊!”网友“我爱男闺蜜9900”说,从原山西大同市长耿彦波在建筑工地被记者偶遇,到南京原市长季建业在赏梅花时被市民偶遇,再到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从地铁被记者偶遇,“偶遇领导”势头似乎越来越猛。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无可非议。中央强调,在转变工作作风的同时还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去年,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说,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 官为民之表率,官德正则民风淳,反之亦然。这段时间,各地方都在开展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但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落实,民众对官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刻意的摆拍肯定是不行了。在这个时代,事情策划再好,只要是作假就逃不出群众的眼睛。下基层下得深不深,群众路线走得好不好,群众的眼睛才是最好的检验剂。 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鲁良认为,官员将下基层变为表演、作秀,是在往自己脸上“涂脂抹粉”,是在制造虚假的官员形象,更折射出的是部分官员人浮于事、忽略外部监督,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这值得政府反思。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只坐在办公室“动口不动手”,肯定无法知得失、察民情、问疾苦。但既然要下基层,就要拿出真心实意,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网民之所以质疑表达的是一种期待,是希望官员真正下基层、做实事,多接“地气”,不要为了政绩和功名而失信于民。 在其位必当谋其政。官员想树立自己的形象无可厚非,但官员的的职责说到底还是做好他该做的事,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不是务虚的,也不是荒唐的,认真履行职责,兑现自己的政治承诺才真正地联系群众,对公众负责,才能永久赢得民心,否则,一味作秀讨巧,只能在群众路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 上一篇:低福利体系何须杞人忧天?
- 下一篇:人民日报评奉化倒楼:不能 单归诸历史原因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