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访谈 >

培育“友善”需健全善行义举保护机制

2014-03-22 18:01来源:法制网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记者街采:你理解的“友善”是什么?

  受访者:北京某电子商务公司销售  王琦

  地点:北京地铁一号线列车上

  回答:友善应该就是那种可以让别人不设防的气场吧。

  受访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宋楠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

  回答:我认为友善更多的是对朋友同学师长的友善。深层内涵是,深入了解别人,走进别人的内心,看对方的内心有什么困惑。

  受访者:北京市民  吴工

  地点:北京地铁六号线列车上

  回答:友善其实也是一个大的社会环境。现在很多人认为,不侵犯别人就是友善了,其实友善应该是在不侵犯的基础上对别人好。比如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有人想友善,又担心被讹,就不敢友善了。

  □法制网记者张昊

  “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这首流行多年的歌,虽然是唱给濒危野生大熊猫的,但也适合用来比喻人与人的关系,说明友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提炼,“友善”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友善”是门槛最低的道德,但同时又是境界最高的修养。在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之中,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无疑能为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良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

  友善是什么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本质上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伦理关系和公民秩序,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友,相佑也’,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论,倡扬‘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论,将‘民胞物与’视为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古人还发展出了丰富的道德实践功夫,包括‘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忠恕论,‘责友以善’‘以友辅仁’的友善观。”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教授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友善”的丰富理解。

  沈壮海告诉记者,古往今来,如何以友好和善的方式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一直是优秀的道德文化所致力解答的重要问题。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沈壮海受邀讲解,并谈了他的意见和建议。

  他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友善,是人们对他人所持有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和关怀。这种友善不应是利己主义者建立在自我利益基础之上的,而应是满怀真诚的人在毫不掺杂个人利益考量的情况下对他人的友好相待、无私关爱。

  “友善的本义是指像朋友一样善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构建与践行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长江学者,中南大学教授李建华则从友善的本义谈起:“友善”的发生基于人们对于美德的追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其内涵都在于以善为原则帮助成就他人。因此,“友善”不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而是人际之间为了实现善的价值而相互促进和帮助。

  李建华分析,作为公民道德规范的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本质上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伦理关系和公民秩序。友善既是高尚的个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友善有何作用友善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友善”价值观有助于改善不良社会风气,有助于人们划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边界,还有助于建设社会互信体系

  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四川九寨沟因游客数量太多而发生严重滞留事件。有些游客因在候车点排队等候时间较长,没有坐上景区公交车而情绪激动,跑出候车点,拥上公路,导致交通运行瘫痪,造成拥堵现象。

  景区交通瘫痪后,大批游客被迫步行十几公里下山。

  同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类似,近年来,曾有多个景区秩序在黄金周变成“黄金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管理者未对游客进行有效疏导,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部分游客只顾自身利益,不听指挥,引发游览秩序混乱的连锁反应。

  李建华认为,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意味着公民之间必须建立公共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只关切自我利益的实现,必须将他人纳入自己的视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社会矛盾都是由于忽视、甚至侵犯他人权利所引发的。如果缺乏友善的道德品质,公民之间就难以跨越差异和矛盾的沟壑。

  李建华说,从公民层面而言,友善是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公共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同处于互利互惠的公民合作体系之中,彼此的利益诉求必须在共同生活中达成。友善要求人们能够明晰自我权利与他人权利之间的边界,在维护自我权利的同时也维护他人权利。

  “友善维系着公民之间的平等、真诚、互助,维系着社会的伦理秩序。”李建华认为,从社会层面而言,友善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公民之间越是团结,社会的运转就越流畅。

  “除此以外,友善价值观内涵丰富,在整个社会层面,携手奋进,将个人追求积极融入国家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同心同德,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则要珍惜资源、关爱自然。”沈壮海补充道。

  沈壮海将“友善”与“三个倡导”中国家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相关联分析:“没有个人层面的‘诚信’和‘友善’,国家层面的‘文明’与‘和谐’也将成为无本之木。在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友善也与其他三项价值观紧密关联。如果一个人在日常交往中对身边人都不能以善相待,就不能指望他会爱国,也不能指望他会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和他人作奉献;一个不关爱他人、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也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他人、诚信无欺。所以,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友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与践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李建华认为,友善价值观有助于改善不良社会风气。近年来,一些公共生活失序现象都根源于对公共利益的漠视、公私边界的模糊和公民个体意识的过分膨胀。友善有助于人们在行使公民权利的过程中意识到自我行为的社会意义和对于其他公民的影响。

  “友善价值观还有助于建设社会互信体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密切,相互的信任程度就越深。”李建华说。

  友善如何炼成积极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需要完善对善行义举的保护机制;要对损人利己等伤风败德之举采取多管齐下的惩处措施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沈壮海将培育践行友善价值观的路径归纳为四个方面:首先要夯实物质基础;其次把我国优秀传统资源加以继承、转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三,发挥榜样的教育、示范和引领作用。在社会基层中广泛开展人人参与的以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为主题的自愿服务活动,营造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

  “第四个方面,需要加强道德治理,需要惩恶与扬善并举,完善对善行义举的保护机制。要对损人利己等伤风败德之举采取多管齐下的惩处措施;也要注意保护践行友善品质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在物质和精神上同时给予一定的关心和慰勉。”沈壮海说。

  在制度建设方面,李建华认为,帮助人们树立友善的道德人格,有赖于在社会层面建立正义的道德回馈机制,充分保障道德主体的合理权利。

  李建华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我国社会文化的顶端,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约束的层面,而应该上升为一种开放的、积极的道德境界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