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唤醒“救命钱”亟须改革心

2014-03-20 13:32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提升公共基金的使用效率,需要平衡“放与管”,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应不断创新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沉睡的民生资金背后,藏着沉睡的改革之心

日前,广东省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该省医保基金结余超1200亿元,远超规定标准。而全国范围内,这一数字更达7600多亿元。这意味着,群众自身筹集的“救命钱”,有相当一部分沉睡在银行账户上。

公共医疗保险制度本意在扶弱济困,依靠集体的力量抵御个体的风险。但在一些地方,医保个人账户金额少,综合报销比例低,存在起付线高、支付限额低的情况。在这种畸形的保险关系中,“被代理”的群众得不到实惠,不知资金源流,更无从监管、问责。结余过多的医保资金,也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现实中,公共基金的缺位、错位并不少见。因用途受限、提取困难,全国住房公积金年结余约四五千亿元。自2004年提出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来,许多地方仍未出台细则,这笔“救命钱”同样无法落地。在北京,高达三四百亿元的房屋维修基金使用比例极低,被群众调侃为“收得痛快,使得痛苦”……

何以如此?直接成因大多在多头治水、互相推诿。房屋维修基金要想使用,需要2/3的业主同意,还得通过鉴定、审价、数据整理与关联等七道坎。本为支持中低收入者购房的公积金,在一些城市遭遇“肠梗阻”,申请排队最长竟然需要半年以上。资金的漫长“旅途”,折射出管理方式陈旧僵化、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简政放权依然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七道坎、半年排队的繁琐审批、严苛审核,也折射出“因为怕出事,所以不干事”的怠政心态。不少地方发生过医保诈骗,有所借鉴固然应当,必要的监察、审计也不可少,若因此便过于谨小慎微,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怕出事,该破的陈规不敢破;怕担责,该推的创新不愿推,不正是畏葸不前、缺乏担当的表现吗?可以说,一分沉睡的民生资金背后,都藏有一颗沉睡的改革之心。

“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事实上,有专家指出,医保资金结余过多,反而容易被挪用,滋生腐败风险。提升公共基金的使用效率,需要平衡“放与管”,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更应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靠改革盘活沉睡的资金,使更多人受益。

改革走到今天,好比骑自行车,骑得太慢,反易摔倒;握好刹车、适度发力,才能突破藩篱、闯过险关。养老金入市有风险,但在划定合理安全边界后,也可通过投资保值增值;延迟退休引发争论,但在充分民主讨论前提下,还是能够循序渐进稳步实施;公务员工资涨还是不涨,倘若实现了公开与透明,未尝不可拿到法治的桌面上推演一番。看得清底线与方向,拿捏好速度与节奏,也就把握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法。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