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文卫 >

全国政协委员谈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2014-03-11 12:54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中国文化报本报记者李珊珊报道: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众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作品、舞台演出、民俗非遗走出国门,活跃在世界各地。伴随着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如何能够在走出去的同时,真正让中国文化走进世界各国民众的心中,成为目前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年两会期间,这一话题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近日,3位文艺界别政协委员从自身工作出发,与记者分享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范迪安委员:亮相主流平台推介名家名作

  “我常常提起这个例子:到北京街头问100个人是否知道毕加索,我相信有90个人知道。但到纽约街头问外国人是否知道齐白石,恐怕没有10个人知道。说这个话的意思是,中国美术在走出去方面形势还比较严峻,可以说有着比较大的文化逆差。”两会期间,谈起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这样说道。

  在范迪安看来,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形态,是不用翻译的语言,是国际交往中最直接、最直观的形式之一,对介绍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精神气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广开渠道,既要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美术,也要积极推介蓬勃发展的中国当代美术。”范迪安说。

  “只有在主流平台亮相,才能真正走进世界主流文化圈。”范迪安说。目前,很多在海外举办的中国美术展并没有走进世界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西方美术界的展览受众相对固定,只有在著名的美术馆、博物馆里举办展览,才能够接触到主流受众,也才能够通过广泛讨论形成话题、获得关注。此外,应推出更多的名家名作,让名家带着名作走向世界。范迪安表示,在这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战略性布局。

  范迪安也特别强调,要与国际接轨,国内媒体应该更多地承担起艺术普及和传播责任。“中国的电视节目数量众多,但不论是在国内播出的还是在国外播出的,几乎找不到一个专业介绍美术作品的栏目。相比之下,国际知名的BBC等媒体常年播出美术节目,向全世界推介西方的美术作品、艺术名家,讲述通俗易懂的艺术故事,普及艺术史。”范迪安说。

  席强委员:深入研究国际市场力推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演出是对外交流舞台上的主力。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看来,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是以大众化的、娱乐性的普通文艺形式为主,而真正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走出去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和长远规划。“武术、杂技、歌舞类的节目并不代表全部的传统文化,事实上,中国的民族音乐、传统戏曲以及一些优秀文学作品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内涵。我不希望西方在认识中国社会,特别是了解中国文化时只能从娱乐中获得。泱泱文化大国,走出去不能缺少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席强说。

  为此,席强向本次大会提交了《关于文化走出去应该创新机制的提案》。他建议政府在选派文化走出去项目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推介民族传统艺术,必要时给予资金扶持。此外,国家要对国际艺术市场有更清晰的定位。可以组织专业机构进行研究,使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去时更符合国际市场的标准与规范。

  与此同时,文化艺术团体要大胆探索如何将本土文化进行创新,以适应海外观众的欣赏习惯。“毕竟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是双向的,单方面只强调主观,不考虑对方的兴趣是不行的。在面对国外观众时,要用时代感强的手段,结合国际运作模式,展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席强说。

  高云委员:学会讲故事让产品承载更多思想内容

  近年来,江苏省的文艺创作、对外文化交流呈现繁荣景象,但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谈及文化走出去时,仍在担心繁荣易、发展难的问题。“这些年我国文化走出去成果丰硕,但走出去的多是技艺文化。我认为,文化走出去不能出去演一场了事。”高云这样说。

  高云提出,韩国电视剧、日本漫画、美国大片全球走红,这些文化产品将相关国家的价值观隐藏在故事中,对输入国的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之下,“我们在国外展示的杂技、唱歌、跳舞等,热闹之后不太容易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高云说。

  高云表示,目前有一些出国演出,不少观众都是华人。这样的演出艰难走进国外主流社会,更难给外国人带去心灵的震撼。造成这个结果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少主动研究,缺少大思维。

  高云还认为,文化走出去应更重视小说、戏剧、电影等领域,这些文化产品可以承载更深刻的思想内容。此外,要提高质量、注重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影响力。不管哪种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就要落地生根、融入当地,如此才能实现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