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法治范儿

2014-03-08 18:15来源: 钱江晚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迎来了民众的热烈回应,也打开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之门。

  作为新一任总理首次亮相式的报告,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谓举世期待。它不只是世人对于中国政府这一年的期待,更是人们对于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新一届政府领导治国方略、能力、实力的全新观察。

  习近平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作为具有法学背景的新一届领导人,李克强去年两会参加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工作人员不要干扰突然打断他讲话的代表发言,曾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告诉会场工作人员,“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今年两会前夕,李克强关于“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明确态度,更是让世人感受到了新一届政府依法治国的强烈意识。

  通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报喜、还是说忧,无论是总结、还是展望,处处贯穿着依法治国、依法理政的法治思维。尤其在“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加强自身改革建设”部分,更是明确强调,各级政府要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在这里,报告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态度:依法治国,首先要将政府的权力置于宪法和法律的制度笼子里。只有将权力法治化、规范化、监督化,政府才能有执行力,有公信力,有服务效率。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铁,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各项领域改革,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去实现和争取的红利。这个硬,就是各级政府在改革中引领、指导人民群众过程中的过硬作风和过硬能力。因此,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既向各级政府下达了任务清单,也给各级政府规定了权力需要受到限制的清单。它包括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的“权力定位”,也包括再次重申的“约法三章”;既包括了政府自身的法治规范,又包括了人民政府所有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人民意愿、全面接受人民监督的群众监管;既为政府的具体行为设了限,又给人民群众赋予了监督政府的权利。

  中国60多年来的治国经验和教训证明,无论是科学理政,还是改革论政,政府的自身权力,都不能脱离法治的轨道。政府的这双权力之手管不住、管不好,权力的操控者就会滋生腐败,就会四处插手,就会引起民心不安、社会不宁。

  法治思维、法治意识,通篇贯穿于这一届班子的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许多亮点之所以成为亮点,不仅是因为李克强表述的是大实话,更因为传递的是法治的态度。例如:“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所有公务员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廉洁奉公,勤勉尽责,真正当好人民公仆”;“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中国的改革,已经经不起太多的折腾。换句话说,将中国的政府行为、权力之手关进制度的笼子、法治的笼子,才能有效地防止中国的百姓不受老虎的折腾。所以说,对于老百姓来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出的依法行使权利清单,比百姓预料的要多些;贯穿的依法治国思维,比百姓期待中的要更进一步。

  中国的改革,最最缺少的不是水平和能力,而是政府真正敢将自己的手中权力放进制度笼子里去的“法治范儿”。

  中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更硬的骨头要啃。老百姓既想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依法治国说了些什么,更想看今年的依法理政怎么去执行;既想看今年的,更想看未来的。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