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团媒体开放日骆惠宁就全面深化改革答记者问
本网讯 3月5日下午,青海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就全面深化改革,回答了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 记者:我们注意到,青海虽然地处西部内陆,但在改革上并不落后,一些领域改革还走在了全国前列。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请骆书记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近年来,青海始终秉承以改革促发展的理念,努力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科学发展、公平正义和法制建设进程,进一步增进了人民福祉、凝聚了社会共识。比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4年来,建立了一张覆盖全省人口的医疗保障网,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先住院后结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探索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保服务试点,有力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再比如,2010年底,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制定全覆盖、分梯次、有区别的落户政策,降低进城户籍门槛,明确了转户农牧民原有权益处置机制和进城后权益保障机制,推出居住证制度和蓝印户口制度,使占全省农牧民总数20.4%的农牧民转移人口实现了市民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青海坚持改革总目标,把握正确方向,注重整体谋划,大胆探索实践,对已有的改革不断深化拓展,对正在部署的改革加快推进,对将要实施的改革抓紧提出思路和方案,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提出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等10个方面改革任务,兴起了新的改革热潮。我们深知,改革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否则,不仅会输掉当前,也可能输掉长远。我们正在研究制定2014年全省改革工作要点,并将逐步推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财税体制等一批专项改革方案。青海生态地位极端重要。我们将采取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国家公园制度、改革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等改革举措,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保障。 青海缺氧气、但不缺精神。我们将以担当精神、创新勇气和务实作风,力争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并以此推动青海各项事业更好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希望媒体继续关注青海的改革工作。(作者:许存师) |
- 专家:搜寻失联客机过程将非常漫长 05-03
- 马爱国:用四个“最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01-21
- 头条:权威解密跨境追赃需迈几道坎 11-25
-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解读今年巡视工作4大变化 04-09
-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美国务院官员涉南海言论答记者问 02-09
- "单独两孩"是过渡政策还将继续完善 02-10
- 专家:有的地方卫生局领导带头抽烟 无人敢劝阻 12-30
- 谈县级政府法治形象打造:管理者转向服务者 12-16
- 学者:信访带有封建“人治”色彩 损害法治权威 01-22
- 一念之差贪套房 一世清白成过往 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