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公职崇拜”是否走到了“分水岭”?

2014-03-03 13:08来源:新华网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火热了十余年的公职岗位近来光环似乎有所消退,福利缩水、“为官不易”的“叫苦声”不绝于耳,广东多名公务员下海经商,浙江公考报名人数创四年最低。公职崇拜是否真的已走到“分水岭”?

“特权”消退后,“崇拜”还有多少?

“先有‘特权’,才有‘崇拜’。”全国政协委员、作家梁晓声认为,人们真正崇拜的不是公职岗位,而是公职岗位捆绑的某些特权。有了这些特权,就可以做平常人做不到的事,小到“择校不用交钱”,大到“撞人不用负责”。

“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审批‘红章子’,某些公职人员谋取私利暴富,不仅窃取了人民和国家的财富,更助长了社会对权贵的谄媚。”梁晓声说。

作风建设一年多来,腐败和特权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盲目的公职崇拜热也被浇上一瓢凉水。

从2013年1月中央出台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从反“四风”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项规定和禁令的出台给特权行为套上了“紧箍咒”;而去年3月至今年3月,国务院取消和下放36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更是从特权的“滋生地”釜底抽薪,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如果趋势不变,我要考虑是否还要考公务员了。”已经连续四年报考公务员屡败屡战的小贾坦言,自己对公务员岗位的执著源自对“官”和“权”的渴求,“熬上几年,位子有了,房子、车子、票子,什么都有了。”

但是现在,小贾开始犹豫了。随着制度越来越规范,公职岗位的利益空间越来越小,工作要求却越来越规范。“不敢开好车、不敢戴名表;不能吃请、不能请吃;大年三十有人查岗,时时刻刻怕人举报,只能老老实实、规行矩步地拿着应得的‘俸禄’过日子”。

“分水岭”之说言之尚早?

尽管昔日的“金饭碗”有所黯淡,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平认为,下结论说公职崇拜已到了“分水岭”言之尚早。

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公务员报考人数达到了152万,与上年基本持平。而在一项媒体调查中,超六成受访民众羡慕公务员,六成受访公务员称有过辞职念头,但最终无一人辞职。

反腐战役已经打响,公职崇拜还未完全冷却,这一方面源于不少人对反腐的决心和力度仍在观望,另一方面,即使抛却特权因素,公务员岗位本身也仍有它的吸引力。

冯平认为,对于公职崇拜是否到了“分水岭”、人们对公权力的向往是否减少,现在还难以定论。虽然反“四风”、正本清源的力度非常大,对公务员触动也很大,但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依靠制度反腐败。如果制度不健全,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督检查,难保个别人不铤而走险。

冯平补充说,很多年轻人找工作依然把公职岗位作为理想选择之一,因为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也不错。“不能简单认为公职崇拜到了‘分水岭’。”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刘家强认为,公务员队伍总体是一支优秀的队伍,大多数人是为了做事业、实现人生价值走进这支队伍,而不是为了大吃、大喝、腐败、寻租。进一步规范作风,有利于官员更好履行公仆职责,于自身、于社会都是好事。

公务员职业如何正本清源?

抛却盲目崇拜的光环,抛却“官不聊生”的吐槽,公共职位本身应当处于何种地位?如何给公务员这个职业正本清源?

“从全世界范围看,公务员都只是中等的好职业。它的优势在于收入稳定、职业安全性好、社会声望和社会价值较高。”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认为,应当通过组合拳,让公职岗位回归应有社会价值,避免畸高畸低两种极端。

他说,一方面,公职岗位长期形成的特权、隐性福利和超国民待遇要剥离,腐败获取的经济利益要剥夺,通过制度的“笼子”,让职业带来的灰色收入趋向于零。另一方面,饥寒交迫、难以养家糊口也不是公职规范应有之意,应当给出一个合理的薪酬框架,足薪保廉,同时通过强化考核和细化奖惩,防治“不贪不作为”,确保“既勤又廉”。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用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手段收揽人才,对存在缺德失信、贪腐无为等行为,一经发现,终身不得从事公职。

“公职只是各行各业中的一种。”高波说,卸下灿灿金光,回归应有社会价值后,人们对公职的心态将会更平和,态度更理性。记者胡浩、刘敏、于文静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