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垄断行业反腐需多部门形成合力

2014-03-02 12:43来源:北京青年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央企反腐想获得成功,需要纪检、检察、审计等相关部门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提升反腐效率、扩大反腐成果。同时,多部门联手才能形成更强的抗压能力,才能将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绳之以法,真正做到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表态,今年将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检察机关将严肃查办的领域包括,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国土资源管理以及水利、环保、节能减排、金融证券等国家重点投资领域、资金密集行业,特别是铁路、电力、石油、电讯等垄断行业的案件。(相关报道见03版)

最高检将垄断行业列入今年的办案重点,是因为铁路、电力、石油等行业已成为贪污贿赂等犯罪的高发区。垄断行业通常具有资金密集、资源短缺等特点,行业内企业缺乏透明的规章制度,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领导干部。这种现状无疑为腐败提供了土壤,垄断企业也因此容易成为权力寻租、贪污及商业贿赂的高发区。

早在200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就将电力、通讯、交通等六个部门和行业,列为反贪重点领域。这些部门由于掌握着管理处罚、审批调配、工程发包、质量监督等权力,更容易滋生腐败犯罪。

造成垄断行业腐败的根源,是归属于部门或行业的实权和特权。行业性特权导致的腐败案件,牵涉的往往不会是孤立的点,而是成片的集体沦陷。近年来,铁路、石化、电讯、烟草系统发生了一系列腐败窝案。其中,2013年爆出的中石油系列腐败窝案,牵涉到包括两位集团副总经理在内的4名高管,中石油原董事长蒋洁敏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落马。而中国移动在2009年至2011年间,连续爆发腐败窝案,先后共有八名高管落马。2013年4月中移动腐败案再次发酵,1天内5名高管被带走。垄断行业频繁出现集体腐败、串案窝案的重要原因,就是行业或企业握有的特权因缺乏监督,而沦为少数领导干部谋取私利的工具。

目前各种迹象显示,央企及垄断行业已经成为反腐工作的重点之一。2013年10月开始的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工作,向电力行业龙头三峡集团派遣了巡视组,少见地将央企纳为巡视对象。今年2月17日,中央巡视组反馈的情况显示,该集团公司有的领导人员亲友插手工程建设,一些招投标暗箱操作,工程建设项目分包现象比较普遍。三峡集团的问题线索目前已移交中纪委处理。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在1月份的央企反腐倡廉会议上表态,坚决遏制中央企业腐败蔓延势头,央企要把惩治腐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在最高检表态将严办垄断行业案件之前,2月底,审计署部署今年工作重点时表示,将组织实施对央企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央企及相关垄断行业,同时被纪检、检察机关和审计部门“盯上”,其实也十分正常。身居垄断地位的央企,资产规模往往几千、上万亿,由特权催生的集体腐败造成的损失巨大、危害极深,必须严查严办。

央企及垄断行业腐败案件频发。在严峻的形势下,纪检、检察、审计以及国资管理部门几乎同时把目光聚焦于此,把央企反腐纳入工作重点。“共同关注”只是完成了央企反腐的第一步,有关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必须形成合力,才能最终成功反腐。发生在垄断行业的贪腐案件,以贪污及商业贿赂为主。而商业贿赂隐蔽性强、表现形式多样,案发后取证也比较困难,查处难度较大。同时,央企及垄断行业腐败案件中,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的比例比较高,因此办案的压力可能来自方方面面。

垄断行业反腐想获得成功,需要纪检、检察、审计等相关部门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提升反腐效率、扩大反腐成果。同时,多部门联手才能形成更强的抗压能力,才能将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绳之以法,真正做到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