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制人物 >

牟清元:“他是一头无怨无悔的韧牛”

2014-02-27 12:55来源:人民公安报浏览:手机版

牟清元:“他是一头无怨无悔的韧牛”

牟清元:“他是一头无怨无悔的韧牛”

本网讯  编者按 位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被称为“高寒禁区”。这里有一棵青松历经26载,伫立在三尺岗台上,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林区的道路交通安全。他就是加格达奇区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牟清元。

牟清元的坚守,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他先后荣获全国交警系统执法标兵、黑龙江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等80多项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

日前,记者赴大兴安岭,实地采访牟清元,尝试解读他刚毅坚守的忠诚信念、秉公执法的职业素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今天刊发第一期,探索牟清元坚守一线执勤岗位的原动力——

2月末的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依旧冰天雪地、白雪皑皑,没有一丝立春过后的迹象。

加格达奇火车站对面是加格达奇市区最大、最繁忙的路口,这里是商业、金融中心地段,每日车流量在5万辆次左右。

就在这个路口,加格达奇区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牟清元用标准的手势指挥交通,如城市雕塑一般,展示着“高寒禁区”人民不屈不挠的品格。

1988年,刚从部队复员的牟清元成为了加格达奇的一名交通民警,被分配到这个称为“一号岗”的交通中心岗。

这一站,就是26年。

温度的力量

皮肤的小麦色是层层发黑的冻疮伤疤堆积形成的

加格达奇的冬季从11月到来年3月,白天温度零下30至40摄氏度,极寒时,地表温度可达零下60摄氏度。如此条件下,室外执勤保暖装备再好,也难以抵御严酷寒流的无孔不入。

2月17日,记者跟随牟清元到 “一号岗”执勤。不到10分钟,牟清元的脖套就寒霜密布,从黑色变成了灰白色。15分钟后,记者被冻得直跺脚,可牟清元依旧笔挺地站着,手臂依旧伸向前方……

难道牟清元有防寒的绝密“武器”?

面对记者的疑惑,牟清元憨厚地笑了:“我的手套是有‘机关’的。”下班后的牟清元边说边摘下手套,从里面取出了一个手状纸壳,“其实,我也扛不住这冷。以前,一班岗站下来,手都冻得合不上。不过,攥起拳头就会暖和一些,但那样的话手指部位的手套就会塌下来,打手势就不标准。于是,我就剪了纸壳塞在手套里,再攥拳带上手套。”

“那鞋里也有‘机关’吗?”

“我穿41码的鞋,但是我买45码的——这样我可以放进去4双鞋垫,再穿一双毛袜子。如此,脚可以离地高一点,不会冷得那么快!”牟清元的棉裤也不平常,是他爱人一针一线用二斤山东棉花做出来的,“就是个‘棉花包’”。

远看牟清元,他的面色呈健康的小麦色;近看时,记者发现那是层层发黑的冻疮伤疤堆积形成的颜色——每到冬天,牟清元的耳朵、鼻子和脸颊总要冻脱掉几层皮。

在4层鞋垫和毛袜子的保护下,牟清元的双脚还是会冻得裂开道道血口子;风湿病、老寒腿、静脉曲张、肩周炎,一个接一个地成了他亲密的“伙伴”;执勤需要吹哨,但在加格达奇,民警们不用口哨。因为,口哨含在嘴上,就会冻得粘住,民警们就靠喊话指挥交通。“哑了,就买含片。”牟清元说。

牟清元在“一号岗”的寒冰雪花中站住了脚,扎下了根,一扎,便是数载。

夏天,大兴安岭的热难以言表。风被层层森林和山峦过滤,蒸包子一般的闷热给地表带来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一个高峰班下来,牟清元的衣襟、袖口、裤脚都在悄悄地“下雨”。

骄阳下,他是“焦警”;暴雨中,他是“浇警”。

牟清元在“一号岗”的骄阳暴雨中钉住了神,稳住了心,一稳,便是多年。

不论严寒、酷暑,牟清元就这样毅然决然地站了26年。按每天8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计算,26年中他超时站岗1万个小时。

屁股的选择

“‘一号岗’是我的第二个家啊,人不在家呆着,那不成啊!”

2002年,队里考虑牟清元工作有责任心、原则性强,调他到大队“违处办”当主任。对很多人来说,这岗位吹不着风、淋不着雨,相当“热门”。

可牟清元在这把“交椅”上屁股还没坐热,就要求回去站大岗。

“每天看不到红绿灯我着急,不站着我难受!”牟清元很坚决。就这样,牟清元又回到了和他有着深厚感情的“一号岗”。

“老牟知道自己可以回到‘一号岗’时,高兴地像个孩子一样连蹦带跳。站岗就是他的事业、他的命啊。”现任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焦成华说。

“‘一号岗’是我的第二个家啊,人不在家呆着,那不成啊!”牟清元说。因为业务熟、经验足,哪里任务重、哪里艰苦,大队领导就会十分信任地把他“投放”在哪里——

中考、高考的日子,牟清元绝对在岗,给孩子们指出一条平安路;历届蓝莓节,他都会被派往活动地的中心路段,给游客们指出一条快乐路;2013年7月17日,洪灾导致公路被淹,牟清元被安排在乡下最忙碌的自然屯老道口,给百姓们指出一条救生路……

而且,牟清元不是个“死脑筋、傻干活”的人,他好“提意见”。在历次夜查、警卫、大型活动的交通疏导中,战友们总能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牟清元“哇啦哇啦”的工作建议、情况通报,甚至还有对工作的争执。

除了通过长年累月的一线实战积累经验,牟清元摸索出很多学习、提高的途径——

每次外出学习,他都会到当地的交通枢纽、闹市去观察,对一些大城市的交通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大城市先进的交通管理经验,在牟清元的脑中变成了教科书,结合加格达奇区的实际情况,他会对当地交通管理提出修改建议。

2006年,他发现百货大楼门前因车左转弯流量多,时常发生拥堵现象,便提出增设“禁止左转弯”和“禁止停车”标志的意见,自此该区域交通畅行无阻;

冬季雪大冰厚路滑,“一号岗”附近经常排起上百辆车,可是红绿灯转换时间只有30秒,冰雪路面依次启动汽车通行的速度很慢,他又“发表意见”,将高峰期的红绿灯间隔调至35秒;

在加格达奇区交通标线重新施划时,他又有言要发,“停车线至斑马线的距离拉近2.5米”,这样,不影响对面来车的左转弯,又拉近了队伍停车的距离,提前启动几乎一台车长的距离。每次红绿灯变化时,四个路口便可以多通行8辆车,这又加快了“一号岗”车辆的流通速度。

动脑的时候,牟清元也不会停手。

每年的雨雪天气,牟清元都会自己动手维修交通路面岗,撒防滑沙,清理冰雪,推车换胎。为了保持路面畅通,他不知使了多少力。

2005年起,加格达奇区公安局党委决定把每年的“新兵蛋子”都交到牟清元的手上,在“一号岗”接受培训。多年来,牟清元手把手培训出的新交警、协警有450余名。

“四角站位”、“五勤一到位”等行之有效的方法,26年责任区无交通事故的优秀业绩,是牟清元写给“一号岗”的“诗歌”。

和牟清元并肩战斗过8年的加格达奇区公安交警大队民警王波,这样评价他:“在我的印象中,牟清元不是一匹优秀的快马,但他是一头无怨无悔的韧牛。”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