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司法常态公开化解矛盾愈加信法
本网讯 原标题:执法司法常态公开化解矛盾愈加信法
十八大一年来·政法特稿 全国政法机关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社区矫正制度全面开展,督促社区服刑人员遵守监督管理规定,防止脱管、漏管。此外,各地理顺涉法涉诉信访将其纳入法治轨道,确保符合条件的信访案件能够及时得到受理,依法导入法律程序办理 □本报记者周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中央政法委会同中央政法各单位,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契机,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政法工作改革力度,着力推进政法工作创新发展。 公开揭开司法神秘面纱 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中级以上人民法院,以及北京、天津、河南等13个省份的基层人民法院,裁判文书都要上网公开。这是法院系统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举措。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法机关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最高人民法院全力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2013年12月4日,最高法开庭审理奇虎360和腾讯公司不正当竞争上诉案,最高法副院长奚晓明亲任审判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媒体记者等数十人旁听该案审理。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首创“阳光司法指数”,选取司法公开中最为核心环节设立指标进行测评,倒逼全省三级法院全面推进司法公开。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推行“法院天天有直播、法官人人有直播”机制,去年直播案件300多个,且无一改判或发回重审,无一当事人信访投诉。 2013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举行第7次“检察开放日”活动,20余名非公经济人士走进最高检参观、座谈,对检察机关如何服务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据最高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检察机关积极推进检务公开,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不予提起抗诉决定书等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实现当事人通过网络实时查询举报、控告、申诉的受理、流转和办案流程信息。 针对社会关注度高、认识有分歧、当事双方争议大或当事人重复上访的疑难复杂案件,湖南省邵阳市人民检察院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见证执法过程,听证执法依据,评议执法状况,运用公开办案方式办结此类案件400余件,所有案件均实现案结事了。 从去年1月1日起,《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正式施行。各地公安机关广泛运用公告栏、公安网上办事大厅、警民联系卡等多种方式,主动向社会公开辖区社会治安状况、安全防范预警等执法信息。 江西南昌、湖南长沙、浙江嘉兴等地公安机关开通执法办案自助查询平台,案件当事人可以凭本人身份证号码、警情编号,点击鼠标查询案件办理进度。 在所有执法公开中,监所加大公开力度一直为社会热切期盼。 “在试点并逐步对外开放基础上,2013年实现全部公安监所对社会开放。”公安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安机关主动将监管场所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进度和执法结果公之于众。 据介绍,全国公安监管部门通过邀请媒体采访,召开被监管人员家属和律师座谈会,以及邀请社会群众参观等形式多样的开放活动,增进社会各界对公安监管工作的了解,促进监管场所警务公开、文明管理、教育转化、在押人员合法权益保障等工作。 司法部以社会公众、罪犯及其家属关注的执法热点问题为重点,细化狱务公开标准,明确狱务公开流程,努力使狱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不仅公开与罪犯服刑有关的考核、奖惩等事项,还公开监狱安排罪犯的生活、劳动等管理工作;不仅狱内张榜、上墙,还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向罪犯家属和社会公开。 各级政法机关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时公开司法、执法信息,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法院通过微博直播薄熙来案庭审,更是彰显了司法机关深化司法公开的决心和信心。 政法机关全力通过司法全方位、全社会、实质性公开,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进了司法民主,促进了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得以树立,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 社区矫正小组超53.4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我国于2003年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这一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加速推进,2013年在全国全面开展。 社区矫正人员同样为服刑人员,如何加强监管,成为摆在司法行政机关面前的首要课题。各地坚持抓好社区服刑人员报告、居住地变更、外出请销假、教育学习等监管制度的落实,督促社区服刑人员遵守监督管理规定,防止脱管、漏管。 上海、浙江、四川等地积极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矫正人员的监管,通过对矫正人员手机定位管理,实时记录矫正人员的行动轨迹,并通过设定电子围栏、越界报警等方式,增强监管有效性。目前,全国采用手机定位管理的社区服刑重点人员已经超过23.9万人。 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2013年1月至10月,全国提请办理治安管理处罚568人次,提请办理收监执行1631人,社区矫正工作实现安全稳定。 前不久,浙江省岱山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执法人员检查发现,当地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在没有书面申请情况下,擅自离开岱山。执法人员还了解到,此人之前有过一次这样的违规情况。于是,执法大队向公安部门提请对该矫正人员进行行政拘留。警方确认情况后,对其处以拘留7天的处罚。 据浙江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办专职副主任徐祖华介绍,为提升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水平,浙江大力推进县级执法机构建设,目前全省16个县(市、区)司法局成立了执法大队,有专职执法人员80余名。执法大队统一协调和办理辖区社区矫正执法事务,对矫正人员实施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协调公检法机关处理矫正人员违法违规问题等。 同时,各地加强教育矫正工作,抓好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学习,帮助矫正人员认罪悔罪。 江苏、湖南、山东等地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年龄、健康状况、专业特长等情况,组织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关系,在学习改造的同时感恩社会、回馈社会、奉献社会。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社区服务基地近2.3个,教育基地8000多个。 在开展教育矫正工作中,各地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监护人、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作用。全国现已建立社区矫正小组超53.4万个。 为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协调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协调解决矫正人员的就业、就学、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全国已建成相关就业基地7351个,为有需要的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各地还积极对有需要的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康复心理,健全人格,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区矫正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我国深入推进社区矫正,贯彻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保障了人权,有利于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促其回归社会。2013年,我国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继续保持0.2%这一低水平。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轨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诉讼渠道,出现诉讼与信访交织、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的状况,导致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甚至“弃法转访”、“以访压法”等问题比较突出。 2013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会后,中央政法委明确: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及民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推开的工作思路。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首先要理顺入口,确保符合条件的信访案件能够及时得到受理,依法导入法律程序办理。 为此,北京市明确界定诉访范围、标准,并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信访部门建立“分诊台”,将内容上属于法律诉求的事项,引导到政法机关按诉讼程序处理。山东检察机关实行公开受理审查制度,将举报线索、已终结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行政监督等案件,分别导入不同业务部门,防止因入口不顺、门槛过高、时限过长而激化矛盾。 各地通过建立务实管用的依法处理机制,确保案件进入程序后,有专人负责,有制度保障,依程序按时限办理。 中央政法各单位完善了监督制约办法,健全了执法质量终身负责制,推动各执法环节、政法各单位、上下级之间,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北京市对政法机关办理信访案件的关键环节专门设置相应监督程序,确保在法定时限内公正办结,防止发生“翻烧饼”;云南采用“五步工作法”,规范案件办理程序,提高案件办理质量。 各地还通过公开听证、群众参与评判,邀请律师、人民调解员等说理释法,请心理医生开展心理辅导矫治等多种方式,提高终结结论的社会认可度,努力促使当事人转变思想、息诉停访。 “绝大多数信访案件是有理或部分有理的,纯粹无理取闹、一点问题没有的只占极少数。”基于这一事实,政法机关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在认真解决问题的同时,积极纠正执法错误、查究责任。 各地明确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对那些执法办案不负责任、有错硬顶着不纠、群众合理诉求硬拖着不办的,不论涉及到谁、不管过了多长时间,坚决一查到底,严肃处理。 同时,对于极少数拒不接受司法裁决,坚持缠访闹访的,各地告知相关部门和地区不再受理,做好劝导工作;对突破法律和政策的,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份,江苏省强力推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走上法治轨道。截至目前,全省共排查各类涉法涉诉信访案件2268件,其中进入诉讼程序778件,移交地方联席办512件,依法处理违法信访159人,责任追究14人,有效化解1193件,初步实现依法处理目标。 经过试点,一些地方政法机关受理的案件总量在上升,但涉法涉诉信访数量开始下降;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反映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少了,依法律按程序到政法机关申诉的多了。各级政法机关对改革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依法解决问题的导向逐步确立。 |
- 上一篇:"单独二孩"政策将启幼儿园准备好了吗
- 下一篇:中央“禁卡令”昭示公款浪费无小事
- 面对身边虐童行为 别做幕后推手 09-16
- 益阳一男子自吹海归“硕士”中央有关系骗走他人20万 04-18
- 简单地撤销地震局并不明智 03-05
- 工程非法分包层层转包是欠薪主要原因 12-19
- 中纪委查内鬼 网友:承认衙门无净土反赢得信任 05-22
- 开假银行的“董事长”栽了 12-24
-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对杨家才立案侦查 09-05
- 日本8月份核心机械订货继续上升 10-11
- 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 10-18
- 落寞的保税店:火爆时涌现开店潮 如今瘦身退市 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