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称中央纪委首次点名通报为地方做出示范
本网讯 中央纪委日前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包括黑龙江副省级干部付晓光、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孙国庆等在内的多名领导干部受到党纪和政纪处分。与中央纪委之前三次通报更进一步的是,此次通报不仅人数更多,而且对违规违纪干部直接“点名”。
专家指出,此番在通报中对违纪干部直接“点名”,在中央纪委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中尚属首次,彰显了中央在正风肃纪方面的决心,让敢于顶风违纪的党员干部在社会上彻底“曝光”,也给更多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这次通报对违规违纪干部进行点名,毫不留情,使违规违纪的处理更具体、更透明,社会效果也会更好。”中共中央党校谢春涛教授说。“对于公众来讲,会认为中央高层对党员干部违规违纪的处理更实实在在;对党员干部来讲,则更是触动内心的警示。” 谢春涛认为,点名让党员干部压力更大,也更深刻地认识令行禁止和正风肃纪。“之前不点名,可能只是家人、同事知道某人的违规违纪;而当中央纪委的点名通报被各大媒体的纷纷转载,不仅亲属同事知道,社会公众也一清二楚;不仅对本人是警示,对其单位乃至亲属都是一种警示。警示的范围更大、效果也更深刻。” 中央多次强调,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是改进作风的第一步,必须认认真真抓,持之以恒抓,咬牙做下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监督执行八项规定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随着中央纪委对违规违纪的通报力度越来越大,表明了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信心越来越坚定,方式也越来越透明。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说:“地方上常有不点名批评、隐约点名批评的习惯,为了照顾同僚的情面,这实际上都是将被批评对象虚化。对社会公众而言,如同雾里看花,要凭猜测、打听去知晓是哪个部门、哪些人违规违纪了。这样的批评实际上不利于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 汤啸天认为,此次中央纪委在通报中直接点名的做法,为地方党委政府做出了明确的示范和表态,“一方面,中央正风肃纪不是‘一阵风’,也不会‘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中央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另一方面,地方党政机关批评、处理违规违纪官员,也不要遮遮掩掩,通报就应该清清楚楚。”汤啸天指出,党政机关无需顾虑因官员被点名批评而“脸上无光”;相反,这种点名的批评只会促进政府公信力的修复和提高,促使政府官员更勤勉、清廉。 元旦、春节将至,中央纪委的此次点名通报,表明了狠刹公款吃喝、送礼、旅游和铺张浪费等行为的信心,也表明了对顶风违纪的党员干部坚决查处、严格追究责任,及时通报曝光的决心。 “一个个通报点名,就是一次次警钟长鸣。越公开,治腐才越有力,越透明,监督才越有效。”谢春涛说。(记者 朱翃 刘林) |
- 专家:搜寻失联客机过程将非常漫长 05-03
-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美国务院官员涉南海言论答记者问 02-09
-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解读今年巡视工作4大变化 04-09
- 马爱国:用四个“最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01-21
- 专家:有的地方卫生局领导带头抽烟 无人敢劝阻 12-30
- 学者:信访带有封建“人治”色彩 损害法治权威 01-22
- 谈县级政府法治形象打造:管理者转向服务者 12-16
- 头条:权威解密跨境追赃需迈几道坎 11-25
- 一念之差贪套房 一世清白成过往 12-28
- "单独两孩"是过渡政策还将继续完善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