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治社会 >

推高舆情的神秘封井人到底是谁 保护尊严的兜底制度该划在哪里

2013-12-10 10:21来源:中国青年报浏览:手机版

  北京“井居者”点燃了舆情,短短几天就有几十万名网民参与讨论。但真正推高舆情走势的,并非这种非常规的生存状态,而是“神秘单位”的封井。

    在“井居者”被曝光次日,11个住人井口就被工人用水泥封死。尽管市政、街道办事处等均称封井与己无关,也有网民提出可能是物业公司封的,但中青舆情监测室对2000名网民观点进行的抽样分析发现,九成以上的网民认为封井是政府职能部门授意的。

    封井后24小时,相关舆情总量就增长近6倍,但神秘的“封井人”至今没有露面,而舆情焦点已从讨论“井居者”的困境,转移到质疑官员处置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势”。在抽样分析中,有59.8%的网民认为,封井暴露了官员的“懒政”思维。

    从毕节5名男童垃圾桶内取暖闷死,官员在垃圾桶上喷涂“人畜不得入内”,到郑州流浪者立交桥下栖身,官员在桥下竖起了水泥锥,再到广西30多名小学生被曝撑竹筏上学,政府却在河边竖起“不准”告示牌……有网民总结:“我们看不到职能部门的善意,能看到的只是他们在公共治理方面的冷酷和短见。”

    有网民担忧,“这种‘见一例,灭一例’的外科手术式治理方式,必然会让社会矛盾越积越多。”抽样分析发现,41.3%的网民已在思索长远的解决之道。“与其简单地把特殊‘蜗居者’当包袱请出井底了事,不如给他们一张有尊严的床。”这不仅需要官员转变“懒政”思维,也需要社会建立对“井居者”的“兜底制度”。

    网民“天山飞花”认为,这种制度应该是“稳定而可靠的”。有专家提出,这种制度应该保障生存尊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期待:一方面,保证城市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城镇化“有序梯度展开”,力求减少贫困人口直接进入大城市后的“贫富落差”。

    “兜底制度”也可以很具象。有网民建议:“它可以是打破户籍门槛,建给外来务工者的廉租房、公租房,也可以是救助站让人‘白天打工、晚上睡觉’的一张床。”

    封井不应是故事的结局,它可以是一个新的开始。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