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发出新型复合骨移植材料
本网讯 骨移植用于临床已有3个多世纪,是仅次于输血的同种异体组织移植。目前骨移植手术使用的移植材料多为自体骨或异体骨,但受到取材有限、并发症、排异反应等限制;传统的合成植入体如钛合金人工骨则常需二次手术取出,对患者身体造成二次伤害。为此,德国弗劳恩霍夫陶瓷技术和烧结材料研究所(IKTS)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烃基磷灰石/氧化锆复合材料,其多孔的支架结构可与成骨细胞结合,推动生理性骨重建。 烃基磷灰石是脊椎动物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但抗压强度相对较弱;加入高性能陶瓷——氧化锆后,就能在保持生物相容性的同时克服力学缺陷,且不会与人体的有机组织起生化反应,避免排异。 IKTS的科学家们将这种材料的制备工艺称为冻干-直接发泡法:将装有悬浮液的器皿放入冻干机,设定一定的环境压力,送入的空气及在冻干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会使悬浮液起泡,温度持续下降至悬浮液的三相点(即化学性质稳定的纯物质固、液、气三相平衡共存时的固有温度和压强值)后,冻干机将静止状态的泡沫加热烘干,固态、液态的水则直接变为蒸汽。发泡过程中,小微气泡间的孔隙变薄,发生兼并和融合,原有结构被打破,通过一系列可控的聚结、奥氏熟化、分流等工艺,形成新的开放式多孔结构,这种结构与哺乳动物的骨骼结构近似,易于细胞长入和液体弥散,具有良好的成骨性能。 经过对稳定性、显微构造、抗压力度、孔径分布等方面分析,专家组得出了积极结论,即该复合材料无论从功能还是结构上都是骨替代材料的上乘之选。理由如下:1.形成的泡沫结构是骨细胞生长的最佳前提,细胞不但在陶瓷表面附着、生长,甚至繁殖活跃。2. 两种材料经过适当比例的混合,具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能达到与天然骨近似的硬度。3. 在骨骼修复过程中,烃基磷灰石材料会逐渐降解,而氧化锆支架则留在骨组织中继续发挥支撑作用。4. 因冻干发泡的制备方法可控,若进一步提高工艺技术,则可使该材料按任意形状发泡,将来完全可以生产出与病患部位尺寸、重量精确匹配的仿生材料,这不仅符合个体化医学的发展方向,也有极高的产业价值。 目前,该材料的体外实验已成功实现与宿主骨的全方位融合,下步将寻找合适的有机生物进行体内实验。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科技部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在智能物流监控技术领域 01-30
- 太行山下听心声--革命老区西柏坡镇人民的喜与盼 10-15
- 2017年天津市创新创业大赛初赛成功举办 07-18
- 流感肆虐,成都儿科门诊爆满!医生的提醒要注意 01-11
- 教育部:真改实改彻底改确保深化整改任务落实处 05-10
- 统筹国内国际资源 服务教育改革发展 12-21
- 2014年中国参与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工作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03-21
- 教育部提醒家长确认学校已为学生建立电子学籍 03-17
- 2014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11-26
- AI你好 你要的人才,在路上 07-1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