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访谈 >

对话张跃进:科技强警做示范 百姓满意创平安

2013-11-30 12:48来源:新华网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建设平安中国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平安中国对话录”是由新华网联合中国平安网打造的大型系列访谈,以平安中国建设为传播主旨,针对平安中国建设的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深入探讨,着重探寻能够破解平安中国建设所遇难题、问题的“密码”,共同为建设平安中国献计献策。

    嘉宾介绍:张跃进,男,汉族,1958年2月出生,江苏江阴人,1982年3月入党,1975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苏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

 

    中国平安网苏州11月19日电(钟云松)“警务工作现代化是否达标得由老百姓来评判。”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张跃进18日接受新华网、中国平安网《平安中国对话录》栏目采访时表示,通过开展警务现代化建设,苏州公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发挥“平安中国示范区”的带头作用,为“平安中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去年,苏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警务现代化”建设,这对平安苏州建设起到哪些助推作用?如何保持它的延续性?

    张跃进:实施“警务现代化”建设之后,苏州的社会治安环境、民众对我们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我们用科学化管理公安队伍的水平都有了提升。

    首先,我们建立的道路监控、数据应用和各部门联动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更进一步优化了苏州的治安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其次,推行新媒体在为民服务中使用,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老百姓对我们公安为民服务工作越来越满意。再次,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增强了我们公安队伍的凝聚力、规范了执法行为,有利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苏州。

    保持“警务现代化”的建设延续性,我觉得主要还是从三个方面来抓:第一是加强警营生态建设。我们继续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警营生态建设,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和“真抓实干”等良好氛围,减少隔阂,进一步增强警营的凝聚力。

    第二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警务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才基础支撑。我们通过建立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等相关举措激励各级公安机关加大对专业人才建设的支持,努力确保“能培养出人、能留得住人、能用得好人”。

    第三是进一步加强警队执行力建设。我们以考核杠杆为基点,不断优化考核办法,客观公正地评定考核结果。激励我们的公安干警做到有作为的有位、不作为的有愧。另外,通过进一步健全督查督办、情况通报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努力营造崇尚实干的工作氛围和提升整个警队的执行力。 
    记者:在警务现代化条件下,您认为怎样才能持久高效地增强公安机关的综合能力?

    张跃进:我们的做法在于坚持电脑与人脑相结合,科技建设与深度应用相结合,不断提升科技建设应用水平。

    一是要始终重视科技引领作用。近年来,我们每年科技经费投入占当年公安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都超过60%,一大批科技信息化建设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极大提升了公安科技化建设应用水平。

    二是要从“重硬件建设”向“重基础数据支撑”转变。基础数据支撑力增强,提升了公安机关的核心战斗力。我市当前“数据信息资源采集的覆盖率”达95%以上,为有效服务科技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08年以来,DNA数据量呈几何式增长,从4万增加到90万。去年,利用DNA技术直接破案4228起,首次超过了指纹破案数。今年,截至目前,DNA直接破案数已超过去年全年总数。我市公安基础数据已超过50多亿条,并且每天还在以近千万条的速度增加。

    三是要推动科技信息化深度建设和深度应用。随着科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真正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充分整合、高效利用各类数据资源,成为提升公安机关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现在加快建成以“市局信息主中心”、“国科应用副中心”、“吴江容灾备份中心”为骨架的“两地三中心”数据存储中心,加快构建“云计算平台”,加强对海量数据的占用、分析、处理,实现从“凭经验决策”到“凭精确情报决策”。

    此外,通过智能分析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公安机关情报整合应用的能力,转变公安机关战斗力生成模式,为公安实战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入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大力推动智能指挥、智能消防、智能交通以及智能安防等工作,切实提高科技信息化在公共安全领域的贡献率。

    记者:平安不在一时、一事,要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公安工作重点的“打防管控一体化”建设,苏州有哪些创新和完善呢?

    张跃进:首先,大力加强特警特勤等专业力量建设,健全完善情报信息收集、研判、预警工作机制。今年5月23日,我们率先建立了常态运行的联合指挥机制,有效提高了各警种联勤联动、快速反应、合成作战的能力,先后妥善应对和处置了一批重大突发警情。

    其次是在破案打击上,通过不断深化情报研判、合成侦查以及专业队建设,专业队破案占比由2011年的65%提升到80%,合成侦查由20%提升到63.6%,打击违法犯罪能力显著提升。合成追逃绩效被公安部通报表扬;“综合研判与合成侦查机制”获全省公安工作创新奖。我局还被公安部确定为全国两个“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实战培训基地”之一。

    再次是在治安防控上,着力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持续保持平稳可控态势。今年以来,我市违法犯罪警情在连续五年保持稳中有降的基础上,又同比下降2.18%。  
    记者:在建设平安苏州的过程中,苏州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有那些特色鲜明的亮点?

    张跃进:随着苏州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化,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传统的防控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平安建设的要求了。我们通过整合社会力量,健全联动机制来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是整合社会资源。以“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的有利契机,将计生、民政、人社、教育、司法等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实现实时交换、共享共用。同时加强社会面视频监控资源的整体布局、联网应用,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公共复杂场所、公共交通设施以及住宅小区等区域要做到“应建必建、应联必联”。

    二是整合社会力量。公安发挥牵头、指导和管理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类行业协会开展自治自律,参与社会管理,共建共享社会平安。鼓励企业建立由员工组成的“治安义工”队伍,参与义务巡防、治安管理,强化群防群治的实际作用。

    三是健全联动机制。用信息化手段匹配相应机制来解决突出社会治安问题。如建立“涉众型经济违法犯罪案事件信息共享平台”之后,有效打击了涉众型经济犯罪。

    记者:“警务现代化”在服务民生方面,有哪些举措,群众通过“警务现代化”如何受益?

    张跃进:在推进“警务现代化”建设这一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千方百计讨好老百姓”的理念,并且用具体化指标来引导各级公安机关不断增强服务民生能力,提升服务管理人本化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

    一是在警民沟通上,不仅实现警民恳谈社区全覆盖,而且还按照“传统+现代”的模式,组织开展了“携手新市民、共创新家园”等活动,搭建起警务微博、微信等全时空、全天候运作的新型平台,警民沟通更加顺畅。近两年来,官方微博“粉丝”数翻了4倍多,我们社区民警知晓率也由2011年的70%攀升到85.6%。“苏州公安”官方微博跻身新浪网江苏政务微博排名前十。同时,我们探索建立了集民意收集、流转、处理、反馈于一体的民意处理反馈系统及配套机制,整合“寒山闻钟”论坛、110处警反馈意见等9类源头信息,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办结率达100%。

    二是在便民服务上,更加突出民生导向,贴近百姓需求。依托“网上公安”,实现公安业务“一网”办理。目前,除法律明确不允许上网事项外,所有行政许可、审批、管理服务事项均已上线运行,83%的事项做到“足不出户”办结,实现了“能上网的100%上网,能全流程的100%全流程”的工作目标。去年,“网上公安”入选“中国幸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最佳实践案例”。

    第三是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不仅实现居住证全覆盖,而且还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拓展居住证社会功能和应用范围,持证人员可享受卫生、教育等9项均等化待遇。为深入推动管理服务民本化,我们不断创新举措,如吴江区分局建立“社区民警责任区”勤务模式,有效压降违法犯罪警情等。

   记者:“警务现代化”建设要求传统警务向现代化警务转变,除了整体硬件上下功夫外,您认为“软实力”的提升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跃进:首先是提升新媒体时代警民沟通的能力。注重把“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起来,利用微博等新媒体,主动加强警民沟通,积极宣传“正思维”、树立“正形象”、传递“正能量”,不断扩大苏州公安的影响力。

    第二是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民生的能力。我市“网上公安”建设起步早、推进力度大,通过不断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提升网上办事效率,提高网上办事服务的吸引力。我们还充分发挥“网上办事体验区”等平台的作用,强化宣传,尽可能引导群众网上办事,不断提高网上办事的比重。

    第三是提升执法服务为民的能力。执法的过程就是服务群众的过程。通过从警务流程、工作机制以及外部配套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扩大刑事和解成功办理数,尽可能帮助受害人得到补偿,尽可能减少社会冲突,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