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当街摔孩子"令人不寒而栗
本网讯 这两天,北京很热。然而,于炎热中读到这样的新闻,仍让人不寒而栗:7月23日晚上8点50分,大兴区庑殿路524路科技路车站旁,一名年轻母亲推着孩子经过时与一辆轿车内的两名男子发生冲突,车内男子下车动手打了女子,并突然将童车里的孩子举过头顶,重摔在地。7月25日《新京报》等媒体报道,被重摔的两岁女童已死亡;而下午出版的《法制晚报》称,截至25日12点,被摔的孩子仍在天坛医院ICU病房抢救,但情况不乐观,孩子曾多次呼吸中断。
善良的人都在为孩子祈福。孩子,加油! 目击者称,母亲是因为停车和施暴者发生口角。有人推断,引两名男子如此暴怒,母亲一定没说“好听的”。然而,这即使是事实,将黑手伸向熟睡中的孩子,能被赋予一丝一毫的合理性吗?因为母亲过错(即使有)而伤害无辜的孩子,在法律上没有可宽宥的空间。 不想说“这事儿不该发生在首善之区”――它压根儿不该在人类社会发生;也不想说“它只是一个个案”――个案看似偶然,但其背后有致其发生的必然逻辑。那么,什么是其必然逻辑呢? 是一些人对暴力的笃信。解决纠纷,暴力是最愚蠢也最无效的方式,但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很多人仍然迷信“用拳头说话”。这些年,北京类似悲剧多次上演:2003年,75岁的原国家足球队守门员徐福生骑车时和汽车发生剐蹭,倒在比他小40岁的年轻人的拳头下;2005年,清华大学教授14岁的女儿在公共汽车上因为买票纠纷被售票员掐死,倒在父母面前……各地每天都在发生的争吵、谩骂,蕴含着更大悲剧发生的风险。最近这段时间,北京连续发生爆炸、刀伤人等事件。对这些事件过度反思固然无益,但如果仅将其作为偶然事件,不对其发生做规律性探究并“对症下药”,也就很难完全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百姓将继续为此付出代价。 稍有不满意便拿出和人拼命的架势,这些年,一些人身上的这股戾气有加重的迹象。有人将其归结为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理健康问题。巨大生存压力造成心理焦躁和心灵扭曲,一旦事情不合自己意,便容易有过激反应。如何让人们活得更平和一些,也是社会管理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施暴者已被抓获,什么让其作出丧心病狂的举动,很快会有说法。我想说说一位年轻妈妈在网上的留言:“想奉劝那些带孩子的妈妈们,好多事情忍一下退一步就过去了,即使是受了点小委屈,也别太在意较真了……现在这社会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保护孩子是第一位的。”就保护自己防止悲剧发生而言,她的提醒很有价值。然而,对一个社会而言,良民用忍气吞声求平安,却不是一个健康状态。如果暴力不能因为被正义遏制而收敛,那么,除了忍气吞声,出门带把刀也会成为一些人的选择。这极其可怕。(李曙明/正义网-检察日报) |
- 上一篇:残害未成年人案频发倒逼法律升级
- 下一篇:人民日报:健全党内法规才能更好执政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