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论文】公司人格否认原则在执行中的适用问题
本网讯 【法务论文】公司人格否认原则在执行中的适用问题
从滥用公司的情况来看,如果拘泥于公司人格的独立性,承认公司形式被利用的表面现象,必然会损害权利人或社会公共利害,违反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为求实质上的公平正义,美国法院以判例形式首创公司人格否认原则,使公司制度得以完善。所谓公司人格否认原则,英美法系中又称为“揭开公司面纱”,是指当公司形式因被他人操控而实际上丧失人格的独立性,并且被利用来规避法律或逃避义务,法律将否认该公司法律形式上的独立人格,而要求其操控者对公司应承担的责任负责。 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公司人格独立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公司人格否认原则并不是对公司的独立人格的特性进行否定,而恰恰相反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内涵的严格遵守,因为被否认的公司实际上已是一种被操控、被利用的公司,其独立人格实际上已经丧失。正如事物的两面性,对其反面的否定,即是对其正面的肯定。公司人格独立应理解为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对独立人格的否定两方面。公司人格的滥用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的目的,带有明显的欺诈性,使真正应当承担责任的人逃避责任,势必造成公共利害和他人利害的损害,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法律出于公平正义、诚实信用的考虑必须采取救济措施,公司人格否认原则正是出于这种诚实信用原则而设置。 公司人格否认原则自美国法院首创以来,已为英、法、德、日等国法院所效仿,事实证明,这原则的创设和适用,有效地维持和推动了公司制度及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和有效率地发展,可以说公司人格否认原则是公司制度的必须产物。 (一)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情况 应该说,我国至今未在立法上确立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但是却在立法中体现了公司人格否认的思想。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文件、批复和司法解释中有关公司人格否认的规定有:1、《民法通则》第49条规定,企业法人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可以对法定代表人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后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也都有类似的规定。2、《公司法》第214条第3款也仅规定公司董事、经理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应承担赔偿责任;3、国务院国发[1985]102号《关于要进一步清理和整顿各类公司的通知》;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86]6号《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5、最高人民法院法(研)复[1997]33号《关于行政单位或企业单位开办的企业倒闭后债务由谁承担的批复》。该批复认为,行政单位(包括党政机关及其所属序列的事业单位及其干部)开办的企业、公司停办后,凡符合规定的应由直接批准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清理,企业、公司所负债务先由企业、公司的财产清偿,不足部分由直接批准开办企业的业务主管部门或开办公司的呈报单位负责清偿;6、1990年12月12日国务院国发〔1990〕68号《关于在清理整顿中被撒并公司债权债务清理问题的通知》和最高人民法院法(经)发 [1991]10号《关于在经济审判中适用国务院国发[1990]68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通知》确立了党政机关开办公司,如果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的,应当在注册资金范围内对债权人承担责任;7、1994年3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4]4号《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在该批复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提出了法人人格否认意见,其第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对虽然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实际上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企业,应当根据已查明的事实,提请核准登记该企业为法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吊销的,人民法院对该企业的法人资格可不予认定。”。上述文件、批复和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确立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即对注册资金不实、抽逃出资或行政单位操纵下属企业随意调拔企业法人财产等实质上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要还其本来面目,由企业开办者、出资者对债权人承担责任。但是,与前文所列举的多种滥用公司行为相比,这些规定还是不足应对的。 (二)现行立法状况下适用人格否认原则的可能性 首先,对上述立法已有规定的情况下适用该原则当然是于法有据的;在立法未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否适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引用《民法通则》第四条的诚实信用原则。如前文所述,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公司人格的独立性和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原则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原则,不能仅从表面涵义方面去理解,应当联系它的立法目的去理解。诚信原则的立法目的在于反对一切非道德的、不正当的行为,维护商品经济与市民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和安全。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目的在于规避法律、逃避责任,其后果严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明显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完全可以引用《民法通则》第四条对被滥用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予以否定。 (三)执行中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利害关系人可以就滥用公司人格行为向人民法院提出“公司人格否认之诉”,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被滥用的公司人格,以这种方式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应适用审判程序审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滥用公司行为是在法院执行过程中才发现的,或者受害人即使早已发现,只在执行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下才向人民法院提出的,所以探讨在执行程序中适用人格否认原则更为重要。在执行程序中适用人格否认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程序的公正。执行程序中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重要方式是追加被执行主体和代位执行,尤以追加被执行主体为主。执行中追加主体的一般程序是:当事人提出申请,执行法院审查事实,召开聆询、听证会,三名以上执行员讨论,根据讨论结果作出裁定,送达裁定,执行生效裁定。如果说现行立法明确规定由执行机构办理的追加主体事项仅为一些事实较为简单的情形,审理的程序还能适应的话,由于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案件涉及的问题是相当广泛和复杂的,现行关于追加被执行主体的程序就明显能以适应了。现行关于追加被执行主体的程序最明显的缺陷是对当事人诉权的保障,缺乏对裁定不服的救济程序。正在讨论中的《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提出在执行程序中适用一般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以判决形式处理执行争议,笔者认为是个非常好的做法。在目前的立法情况下,执行法院在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原则追加被执行主体时,应允许当事人有足够的申请复议时间。否则,一旦错误的否认了公司人格,将造成执行回转及国家赔偿的严重后果。 2、公司人格否认原则适用的要件。 如前文所述公司的人格独立性是相当重要的法律原则,公司人格否认原则只是公司独立原则的严格恪守,所以执行机构适用人格否认原则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即会破坏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走向事物的反面。笔者认为,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适用要件有以下四个: 第一、公司人格以外的操控力量的存在。特定主体要想使某公司形式成为其为实现不法目的工具或手段,首先必须对该公司拥有实际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的产生一般是操控者拥有该公司的大多数股权,或以行政权力产生实际的操控权。 第二、外在操控力量达到一定的程度。随着公司制度的发展,公司绝对不受外在力量影响是不可能的,只在在外在力量的操控达到一定程度,使得公司不再拥有自主权,公司的人格失去独立性时,才能适用人格否认原则。 第三、被操控的公司实际发生了规避法律行为和逃避责任行为。如果公司被外在力量操控,也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没有发生规避法律行为和逃避责任行为,执法机关不会也不必要否认公司的人格。 第四、操控行为与逃避责任行为有因果联系。 3、如何查取证据问题。 认定公司人格是否被滥用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是公司的财务资料。执行中可以通过审计的方法取证。实践中应注意到,由于审计师(会计师)在审计时是根据会计准则进行审计,一般较多地强调审计报告的平衡性,为了保持平衡,必然遵循财务的有进有出、收支平衡原则,所以对支出款项没有冲帐的,把本不应为应收款的也一律挂在应收款科目。所以在审查以公司人格是否被滥用为审计目的的审计报告时,必须查证每一笔应收款。另外,对一些帐目不全,或故意隐瞒帐目的,可印证其他证据推定为与股东人格混同,从而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原则。 引用诚信原则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尽管在理论上可行,实践中毕竟有言不顺之嫌,公司人格否认原则作为公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立法上予以确立。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对立法者及法院执行工作者有所裨益。 |
- 上一篇:日餐馆造假捅破食品安全窗户纸
- 下一篇:【法务知识】企业改制中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问题
- 股东大会的作用 07-30
- 落实带薪休假企业是难点 专家建议与企业信用挂钩 10-25
- 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相关审批流程 10-24
- 国企采购部长为他人提供“便利” 涉受贿350万 12-15
- 担保公司非法吸收存款4.6亿 副总获刑六年半 07-16
- 公积金类行政诉讼呈“井喷”态势,九成企业被判败诉 11-04
- 集团设立登记,应当向工商登记机关提交哪些文件 07-30
- 财政部对小微企业免征政府性基金 12-25
- 中国工商总局专案组继续对微软公司进行反垄断突击检查 08-06
- “史上最严”退市制度实施 18家上市公司命悬一线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