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评:现代诗死不了,也活不好
本网讯 多年以前海子卧轨之后有人悲哀的说:“诗歌死了”。多年之后的今天“梨花体”在网上网下“盛开”时,韩寒告诉大家:“现代诗和诗人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09月28日新民晚报·新民网)。 很多人因为对韩寒的厌恶对此言论可能颇为不满,毕竟中国被称作诗的国度,毕竟有很多人要靠诗去生存。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韩寒说的虽然有些过分,却不无道理。在笔者看来,现代诗虽然一时半会儿死不了,但也活不多好,因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在那里摆着,谁也奈何不得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都有适合它的文体存在,但这种文体的兴盛只能是或长或短的暂时不可能是永远。从“两周”到“汉唐”再到宋元明清直至现在,谁是永恒的霸主呢?没有,只是轮流坐庄而已。 楚辞体(或叫骚体)曾经兴旺,大赋也曾经红火,格律伴随着大唐的辉煌也俨然几百年的霸主,词的身世虽然低微,也成为过一种象征,至于元曲等等也都有自己得意之时,但谁能“青春永驻”呢?到了必须让位的时候只能成为一种经典罢了。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而是它不可能永远适合时代的要求,甚至他们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很难再有突破,只能走入低谷。比如唐诗,只有唐代的霸气与大气才能滋养它,而到了宋代就只剩下屈辱和暧昧了,又怎能达到唐诗的极致呢?只有靠词了。不是说元诗没有唐诗好,也不是明词没有宋词妙,只是达不到那种“先入为主”的高度。所以文体的更替是一种与宇宙更替一致的规律,就如同京剧、相声的命运。 而现代诗,它已经不再是文化的主流,因为至少在目前为止,它突破不了古典诗歌的极限,有很难或者根本起不到“五四”时的启蒙作用,甚至连上世纪80年代的反思作用都起不了,那它还有什么资格占据太大的生存空间呢?如果仅仅做为恶搞的工具地话,或许还有那么一点价值。 比如纺车,它有自己的年代与空间,如果把它拿到现在,唯一的意义就是充当一种历史符号。现代诗的命运虽不至此,却也好不到哪里去。后人如何看它,那是几百年以后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那时它也会成为“古诗”,也可能被人研究。但在现在,它的命运只有在不死不活中挣扎,死不了,也活不好。(光明网)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 创建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准化体系——访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韩永
- 下一篇:当“范跑跑”跑进艺术圈
相关阅读:
- 中西文化交流掀开新的篇章 12-15
- 中法将举办300余场活动纪念建交50周年 01-21
- 文化部信息中心赴成都调研文化信息化工作 11-29
- 关于做好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 07-06
- 中央财政未来3年投百余亿元保护传统村落 05-04
- 代表委员期待:减免税收,扶持小微文化企业 03-09
- 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迎来收获期 10-29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周活动的 11-15
- 北京首设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08-30
- 央视快评:以英烈精神砥砺奋进力量 10-01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