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答记者问
本网讯 由文化部主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已经发布,自2008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之后,我国又一个规范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全国统一性标准,是公共图书馆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法制建设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记者:《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标准”? 答:《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是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投资水平的全国性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检查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尺度。标准的直接使用者,是各级政府的决策部门和检查监督部门。 记者:编制《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在哪里? 答:编制该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决策和投资的科学水平,加强和规范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从而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知识、信息和文化需求。 “编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国家标准”,是被写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连同前不久《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的实施,标志着有关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国家标准编制工作的完成,我国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确定了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的规模分级和项目构成,给出了公共图书馆的总建筑面积和分项面积控制指标,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建设选址、总体布局的原则要求,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记者:《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主要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主要突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确定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的原则。服务人口被界定为服务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按照这一原则,今后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大小,不再完全取决于行政级别,而主要服从于服务人口。服务人口在20万以下的,建设800~4500平方米的小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20~150万的,建设4500~20000平方米的中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150~1000万的,建设20000~60000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确定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是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原则在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上的具体体现,符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国际惯例,它将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基于公共图书馆建设现实水平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控制指标体系。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确定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控制指标来实现。该标准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比较、海量数据分析概括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未来5~1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控制的主要指标,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6~1.5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座席0.3~2个,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6~23平方米,同时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每平方米藏书量、单个阅览座席占用面积、使用面积系数等基本测算指标。为了增强适用性,标准还引入了服务功能、文献资源的数量与品种,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加以适当调整。一系列控制指标的形成,不仅使“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的原则得以具体化,使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规模控制有据可依,有规可寻,可操作性强,而且对未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评价、发展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提出了体现现代图书馆理念、与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相适应的公共图书馆布局与建设要求。该标准将公共图书馆的用房项目分为8大类41项,提出了各类用房的面积比例,以及在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设置与否的指导意见,对公共图书馆的总体布局、外观造型、室内装修、环保节能、防灾防火、建筑设备等提出了原则要求。如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宜采用大空间结构形式;明确规定中小型图书馆实行“藏阅合一”设计;与现状相比,提高了公共图书馆藏书区和阅览区所占面积的比例;对公共图书馆的互联网络系统、信息点布局、技术设备用房提出了较高标准等。上述指标或要求,综合分析了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并充分考虑了公共图书馆完成主要功能、拓展服务项目、应用现代技术、体现人文精神的需要,使建筑和设施能够适应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变革和创新的要求,使公共建筑“功能优先、经济适用”的方针落到实处。 第四,重视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为改变以往公共图书馆建设重房屋建筑、轻环境建设的倾向,该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建设的要求。如明确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选址条件;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建筑设备和图书馆技术设备;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场地包括人员集散场地、道路、停车场、绿化用地等;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技术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相关外围设备等12类,并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室外道路、围栏、照明、绿化、消防设施、管线沟井等室外工程应统一规划建设。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主体建筑与馆区建设并重,并与城市建设有效衔接,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知识信息传播、文化活动阵地、休闲交流场所等整体效能。 记者:最后,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编制过程。 答:《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具体编制工作,由文化部委托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图书馆界、建筑界的专家进行。2005年5月开始编制工作的前期准备。2005年9月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先后实地调研了国内外80多所公共图书馆,搜集和研究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普查、测算与分析了国内外大样本的统计数据,召开了近30次专题研讨会,对近400条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进行了汇总分析,逐一处理。整个编制过程历时三年多。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文化部部署查处“黑帮”主题非法网络游戏
- 下一篇: 文化部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
相关阅读:
- 中法将举办300余场活动纪念建交50周年 01-21
- 代表委员期待:减免税收,扶持小微文化企业 03-09
- 中西文化交流掀开新的篇章 12-15
- 北京首设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08-30
- 中央财政未来3年投百余亿元保护传统村落 05-04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周活动的 11-15
- 关于做好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 07-06
- 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迎来收获期 10-29
- 央视快评:以英烈精神砥砺奋进力量 10-01
- 文化部信息中心赴成都调研文化信息化工作 11-29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