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科教 >

浙江教师频现施暴引深思 专家批过度功利化管理

2013-10-31 18:48来源:中新网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中新网杭州7月19日电 (记者徐乐静 实习生施佳秀)2012年10月,浙江温岭发生的虐童事件一度引起全社会关注,给教师们敲响了警钟。可惜,近期浙江各地又发生多起教师对学生施暴事件。不禁令人深思:施暴行为何时能休?如何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对于上述现象的发生,有专家认为,除教师个人素质因素外,当今社会过度功利化的教学模式也是诱因。18日,浙江省教育厅回应,今年已加大师德建设,专门建立了分管师德工作的“教育局长培训班”,主要研究、交流国际师德工作经验,监督开展师德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教师施暴学生事件频发

2012年10月,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虐童事件。

温岭市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一名幼教在其从业时间里,屡次出现虐童行为:将幼童双耳提起致其离地、将幼童的嘴巴用宽胶带封住、将幼童头朝下塞进垃圾桶里、将孩子悬空放在两张桌子中间、让孩子抱在一起接吻等。

事件曝光后引发社会广泛思考,同时教师施暴学生的行为变得尤为敏感及受关注。

2013年,浙江省又现多起教师对学生施暴事件。

6月9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爱绿幼儿园教师重掴一六岁孩童数掌,致其红肿淤青;6月23日,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坎门镇林森火小学教师殴打学生,导致该名学生头部红肿,身上多处於青红肿及破皮;6月27日,浙江绍兴市坡塘完全小学一监考老师用雨伞猛击学生头部致鲜血直流。

更有甚者,日前,浙江平湖一名初中生跳湖自杀,在她留下的日记中清楚地记录着对英语老师的恐惧。

“她没有把我们当人看,把我们的自尊心、人格、尊严,狠狠地踩在脚下践踏”、“看着她拿着英语书,那种眼神,就让我觉得很害怕、很紧张,手不由自主地开始抖,心慌的很厉害。”

上述这些教师施暴行为,不禁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如何才能杜绝此类事件再发生?

专家:功利化管理是社会诱因

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成员、心理咨询专家陈志林表示,教师施暴行为实属必然而非偶然。

他认为,当今社会教师生存压力较大,同时伴随着一定的职业倦怠,情绪也没有得到适当的调控。久而久之,教师会出现暴力倾向,以虐待别人为兴趣,甚至产生一些变态心理。

陈志林最近一直在研究幼教,在他看来,语言暴力也属虐待,打骂孩子是老师的一个职业病。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楼世洲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教师施暴行为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占比较低。只是教师作为一个受公众高度关注的职业,一旦出现此类事情,其所产生的影响就会比较大。

楼世洲表示,教师施暴学生原因较复杂,情况不一。“有些属于师德的问题,有些属于修养的问题,工作压力并不是主要的。任何一个教师都应该知道如何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职业规范和要求应该有一种职业约束力。”

“学校对教师过度功利化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影响因素之一。”楼世洲认为,功利化的教育会把教师的行为和价值观扭曲。

他解释,现在许多学校只管学生能不能够取得好成绩,而不管老师用什么样的手段教学。学校更多关注的是老师教多少知识,学生考得多少好,并没有对老师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这导致一些老师千方百计地去挖生源,不要差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拼命地去关注优生,而不去关注差生。

不过,在浙江汉博律师事务所律师陶少佳看来,“不管老师是什么地位,都不能以教育的手段或者目的为理由对学生进行体罚,这属于侵权行为(侵犯健康权)。”

陶少佳认为,若侵权行为严重的话即构成犯罪。在法律上,言语上的暴力导致学生抑郁或者跳湖等事情发生,那么老师也是要承担责任的。

浙江省教育厅:“法与德”双管齐下

18日,浙江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励如孟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个教师应该自觉遵守《教师法》和《教师道德规范》,而《教师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不能体罚学生。

励如孟表示,教育部门多年来一直强调师德建设,2012年温岭虐童事件发生后,浙江省教育厅特别重视,在今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了相关部署。

“专门建立分管师德工作的教育局长培训班。”励如孟介绍,该培训班主要研究、交流国际师德工作经验,监督开展师德工作的对策和措施。“下半年,我们还要进行师德检查。”

同时,励如孟补充说,浙江省教育厅目前正在起草《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希望在法律法规方面进行强制性地约束。

“教师的底线要求就是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励如孟认为,为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师德培训会上,教育部门会大力宣传优秀的教师典型,告诉教师们:“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东西,我们也不希望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要坚守住讲台,真正静下心来教书育人”。

当然,教育部门也会对一些反面的案例进行通报,如温岭虐童案例,分析其中原因,吸取教训。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励如孟如是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