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语堂故居感受“生活的艺术”
本网讯 前不久,记者有机会到台北走访了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故居。
“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 林语堂先生在《我的愿望》里写下了对家园的梦想。1966年他亲自设计的居所在台北阳明山建成,梦想变成了某种真实。 现址为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二段141号的林语堂故居,东面阳明山,西望是观音山、淡水河,下瞰绿色掩映中的台北天母。取境清幽之外,故居更将四合院架构与西式设计结合,兼具东西方风格。 在林语堂人生的最后10年里,他和夫人廖翠凤大部分时间都居住于此。林语堂1976年在香港病逝后移灵台北,享年82岁,现长眠于故居后园。 生于福建龙溪的林语堂,因为翻译“幽默”(Humor)一词,提倡幽默文学,得到“幽默大师”之名。他是20世纪将中国文化精神向西方引介的重要人物,著有《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英文名著。 1985年故居作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开放,2002年起更名为“林语堂故居”。 今年秋天就要升大三的东吴大学社会系女生王怡庭,每周会抽出一天时间在此担任解说员,至今已有一年。她引导记者参观了故居。 王怡庭说,林语堂喜欢书桌“七分庄重中透出三分凌乱”。他的桌上常摆着牛肉干、花生与糖,而抽屉也被拉开作为搁脚处。林语堂喜欢把双脚搁在座前脚蹬上,以木板衬着稿纸置于膝上写作。他晚年正是在此完成了登峰之作《当代汉英词典》。 王怡庭介绍说,林语堂喜欢躺在床上看书,因为这样舒服。 “我相信最佳的姿势不是全身躺直在床上,而是用软绵绵的大枕头垫高,使身体与床铺成三十角度,而把一手或两手放在头后。在这种姿势下,诗人写得出不朽的诗歌,哲学家可以想出惊天动地的思想,科学家可以完成划时代的发现。”追求闲适的林语堂曾这样写道。 参观完卧房,来到最西侧的一个稍大的房间,这里陈列着林语堂夫妇用过的沙发和桌椅,包括一套他自己发明的餐桌椅。椭圆形的餐桌可以伸展开来,每只餐椅的靠背上都刻有一个小篆的“凤”字,象征着林先生与妻子的恩爱。 先生书写的“有不为斋”四个大字挂于墙上。王怡庭介绍说,先生最早是将书房定为此名,取意“有所为,有所不为”。 展厅的一角陈列着他用过的烟斗。林语堂烟不离手,他曾说道:“我所有文章都是尼古丁构成的,我还知道书上哪一页的尼古丁最浓。” 进入故居,位于中庭正前方的营业餐厅,原是主人家餐厅及客厅的所在。推开木门,延伸出的阳台是林语堂生前常来的地方。林语堂生前喜欢在黄昏时分,口衔烟斗,独坐于阳台。他写道:“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 目前,“慢活”的概念正在台湾流行。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认为,这种“品味生活,感受生活”的理念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早已表达。“跨过一个时代,先生的书今日读来仍然受用,并不遥远。” |
- 上一篇:105个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被调整、撤销
- 下一篇:乡村教师痴情整理瑶族非遗
- 央视快评:以英烈精神砥砺奋进力量 10-01
- 中央财政未来3年投百余亿元保护传统村落 05-04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周活动的 11-15
- 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迎来收获期 10-29
- 代表委员期待:减免税收,扶持小微文化企业 03-09
- 北京首设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08-30
- 关于做好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 07-06
- 中法将举办300余场活动纪念建交50周年 01-21
- 文化部信息中心赴成都调研文化信息化工作 11-29
- 中西文化交流掀开新的篇章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