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十大名楼申遗计划搁浅 各地未有共识
本网讯 近日,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意欲集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11月2日至4日在长沙举行的“2012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市长论坛暨第九届名楼年会”传出消息称,由于各地政府未能达成共识,申遗计划暂缓进行。
【十大名楼 文化厚重】 十大名楼联合申遗,最早由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倡议。参加申遗的是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鹳雀楼、大观楼、阅江楼、天心阁、钟鼓楼、天一阁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现在的滕王阁是1985年重建的,阅江楼是2001年才建成的……十大名楼许多都是现代新修的,这使人们对名楼的申遗资格颇有微词,有人甚至将“十大名楼”戏称为“十大楼名”。对此,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会长邹律资解释说,中国名楼多数是木构,年代一久,很多名楼都经过重新修建。但是,每一座保留下来的楼阁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和延续。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教授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许多景点由于历史久远,不得不翻新,但重要的是翻新后要保留历史遗产的民俗、审美等价值,只有这样文化内涵才不会丢失。 【申遗无错 管理欠缺】 有评论指出,十大名楼申遗是在为涨价寻找资本。顾江教授告诉记者,积极申遗本身是无可厚非的,舆论对十大名楼申遗的批评实际是指向申遗后的管理弊病。 顾江认为,申遗对提升当地的文化精神理念和精神气质、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乃至于中国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但许多景点短视,只顾本部门增收。 顾江建议,申遗成功后,当地不该靠景点涨价获得经济效益,而应立足长远、可持续发展,由管理部门统筹规划,为游客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从而带动周边产业链,培养起文化服务业,然后再通过转移支付补贴景点。 顾江举杭州西湖为例,西湖自2002年起免门票,201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并未恢复收费。杭州舍弃一张门票,换来的是第三产业的繁荣。 【理性申遗 思维转向】 自1987年长城故宫等首批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中国拥有世界遗产43项,位列世界第三。中国在规模上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大国,在思维上是否也成为遗产大国了呢?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申报世界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遗产的保护。但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世界文化遗产地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的倾向。 单霁翔指出,一些地方不惜投入巨资申报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拿到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金色招牌,然后增加旅游收入。于是,申报成功后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甚至破坏性开发。 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不足,正努力探索改进,比如中央财政设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国家重大遗产地保护设施专项投入等。(记者 潘旭涛) |
- 中央财政未来3年投百余亿元保护传统村落 05-04
- 关于做好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 07-06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周活动的 11-15
- 文化部信息中心赴成都调研文化信息化工作 11-29
- 代表委员期待:减免税收,扶持小微文化企业 03-09
- 中西文化交流掀开新的篇章 12-15
- 北京首设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08-30
- 央视快评:以英烈精神砥砺奋进力量 10-01
- 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迎来收获期 10-29
- 中法将举办300余场活动纪念建交50周年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