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文卫 >

挽救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

2013-10-27 12:15来源: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挽救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大型公益活动剪影

  燕赵大地,历史悠久,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云锦。9月1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燕赵之旅”大型公益活动在文化大省河北省石家庄市启动。《燕赵之旅》将于9月底走进“滦州皮影”发源地唐山市滦县。据悉,《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将历时8至10年,陆续开展“齐鲁之旅”、“中原之旅”、“三秦之旅”等,走进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当天,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为活动发来贺信。他说:“文化复兴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以‘传承与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为己任,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创举和具体实践,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本次大型公益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艺术档案学会等联合主办,中国非遗门户网站艺驿网承办,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平台,为各省市的文化经济建设增砖添瓦,以实际行动让“中国梦”走进华夏千万家。

  活动现场,众多燕赵非遗项目纷纷亮相:有蔚县剪纸名家周淑英的现场剪染、老北京“面人彭”惟妙惟肖的雕捏、著名农民画家耿占雄挥笔泼墨、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袁淑梅的演唱……发布会现场两侧墙壁还展示了以滦河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滦河文化成果图片展。一个个极具冲击力的非遗技艺表演及展示,让人们从视觉、听觉上享受了华夏非遗文化的艺术盛宴。

  据了解,从2003年我国加入《联合国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目前,我国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36项,位居世界第一。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的非遗项目分别是1219项和8556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横不见边,深不见底的博大经。然而,由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优秀文化都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我觉得我们的遗产面临的真正危机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民族自己,是我们民族的某些人,对我们这种遗产的视而不见或者说随意地抛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罗杨说。

  “发掘、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的共同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大型公益活动总策划人、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艺驿文化发展基金发起人贺英杰介绍说,本次公益活动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博典》;开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市(县)巡礼》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省际之旅成果展;选择重点媒体启动《我身边的非遗》、《我是非遗寻访者》征集活动,编纂、出版非遗系列文化丛书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任重道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非遗项目的传承还面临不少困难。最突出的困难就是如何实现从家族传承向社会传承转变。为破解这一难题,活动主办方开展了“30名青少年与非遗大师结对子”活动,并每年给每位青少年学生资助2000元,用来学习非遗技艺。“‘手拉手’助长计划,既可以解决传承乏人的困局,又可以解决青年人没有一技之长的问题,更可以促进青年一代对祖国传统技艺的了解与热爱,让技艺传下去。‘结对子’活动只解决了部分传承人问题,但它必将起到示范作用,在更高层面上能得到创造性应用。”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佃亮说。

  与以往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最大特色就是体现地方特色。贺英杰说:“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自身特点。它既可以进行本地文化开发,也可以进行地区间文化交流,促进共同成长。本次活动既要体现地方特色,每一个省、区、市都有量身打造的宣传、策划方案;同时也要积极促进省际交流,从两方面把非遗宣传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物质资源会越挖越少,而文化资源会越挖越多。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所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关乎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民族身份的确立。对于每一个中华子孙来讲,都不应该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也不应该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的旁观者,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在弘扬中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罗杨呼吁。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