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童”案频发挑战道德底线--拿什么保护我们的孩子?
本网讯 新华网南宁9月23日电(记者张捷、覃星星)20日,南宁一名2岁多男童被人从6楼摔下致死,再次将“摔童”这个关键词推到了社会关注的高点。为何弱小孩童屡遭黑手施暴? “摔童”惨剧频发 9月20日17时左右,广西南宁一名2岁多的男童被一成年男子从6层高的楼上丢下,男童经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据南宁市公安局西乡塘分局通报称,经过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陆某系南宁市无业人员,他因与男童的母亲发生感情纠纷,赌气将小孩从楼上丢下。 类似伤痛在其他地方也在上演。就在两个多月前,河南林州市公安局民警饮酒后,在一家KTV门口遇见一对抱着7个月大婴儿的夫妇,在没有任何争执的情况下,将婴儿夺走高举过头摔在地上。 同样是在两个多月前的北京大兴区一个夏日的晚上,两名驾车男子因不满一名推着婴儿车的女士挡道而发生争执,过程中一名男子将这位女士打倒后,又将婴儿车内的女童摔在地上。经过两天的抢救,受伤的女童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摔童案件的频发不断挑战社会底线”,在痛心之余,一些网友认为,极端个案频发背后,除了拷问人性的缺失之外,其反映出来的负面情绪极端发泄值得整个社会反思。 小事为何频酿大错? 不少专家认为,将这些摔童案摆在一起分析,可以看到惨剧的发生大多因小事而起。但无论是停车挡道产生纠纷,还是大人因感情问题产生矛盾,迁怒于婴儿、把他们当作发泄对象造成伤亡的行为都应受到严厉的指责和法律的严惩。 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为何能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在心理学专家看来,这些人大多具有冲动控制障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卫生科教授孙华说,这些人在人格与性格上有缺陷,遇事时很难控制自己情绪,他们明白事情的后果,但往往在事情发生的一刹那难以控制情绪。“他们给自己‘拉警报’的能力弱,情绪冲动性很强,很多事情是一念之差。” “高速的社会节奏,浮躁的社会风气,沉重的生活压力,再加上人们一直以来对心理健康养成的误解和忽视,使得一些在社会上境况不佳的人容易走极端。”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可达说。 如何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 悲剧的发生,令人难过。针对频发的摔童极端事件,多位专家认为任何借口都不能成为戕害无辜的理由。对于涉童的恶性案件应第一时间破案,并依法从重、从严、从快判决,对肇事者严惩不贷,真正给犯罪分子以震慑。在给予严厉法律制裁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从编织专业心理健康疏导网络、规范媒体报道等方面多管齐下。 首先是编织心理健康疏导网络。广西南国雄鹰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华说,目前,我国仅有的一些专业性心理卫生咨询机构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尤其是乡村地区分布较少。“缺乏社工、义工,缺乏相关非营利性组织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使得个人极端事件的高危群体——部分社会‘失意群体’得到的心理关怀和引导很少,缺少疏解和发泄的渠道。”他说。 朱华认为,应尽快构建覆盖广、干预早、反应快的心理疏导网络,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非盈利组织等多种手段,减少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 “根据我们的研究,国外报道自杀等事件时往往没有图片,但国内一些媒体则往往图文俱全,一些人格不健全者对血淋淋的东西感觉很过瘾很刺激,下一步他去模仿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很大。”孙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道,媒体报道时不应有强烈的情绪表达,而应理性报道,多加反思。 孙华建议,媒体积极履行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加强相关教育和引导,弘扬社会正能量。“越是面对这样的极端事件,媒体越是应该表现出鲜明的价值立场,告诉大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大家也才能更明白该痛恨什么,该呵护什么。” |
- 八项规定两周年述评:铁面执纪形成强大震慑 12-02
- 东航北京新机场主基地开建 06-29
- 地方职工福利:多省节日慰问全年不超1千 上海不超400 02-09
- 青海将向59.6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两节红包” 12-09
- 加州限制亚裔生入学法案暂搁置 将听取华人意见 02-28
- 那仁和布克牧场住村干部坚持做到 “三个结合” 09-27
- “指尖消费”将强势拉动中国经济 03-09
- 刘延东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07-31
- 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再掀全民集中宣传反恐维稳高潮(图) 06-04
- 民政部门对冬季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展开救助行动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