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治社会 >

“常回家看看”能做到吗?

2013-09-26 15:51来源:今日早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两月余,“常回家看看”能做到吗?

孩子,别让忙碌拖住你回家团圆的脚步

今天是中秋节,在这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传统节日里,你是否会陪着父母,一边吃团圆饭一边赏月呢?

今年7月1日,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今年中秋是“常回家看看”入法后的第一个团圆节,那些不常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会不会因为新法出台而“常回家看看”?中秋节有多少老人仍在孤单中度过?

中秋前夕,记者走访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

记者调查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时,这个有着1300多名老人的福利中心依然很热闹。

在2号楼里,不少老人都和往常一样围坐在一楼大厅。

但每每有人拎着月饼等礼物走进大门时,原本各自聊天、发呆的老人们都会把目光集中到来客身上,直到对方的背影消失在楼道深处。

记者现场随机询问了24名老人,发现他们中超过一半人都将留在福利中心过中秋节。

“忙”,成了老人们对子女无法在中秋节看望自己的“辩解”。

有近三分之一的老人,因为孩子在国外或者没时间,至少要好几个月才能匆匆来看父母一面。

大多数老人都听说过“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消息,但几乎没有人和子女就此进行过讨论。而因为这条法规,而感受到子女看望次数更加频繁的老人人数,几乎为零。

“他们要是心里有我们,总会记得来看看。心里不惦记的,绑也绑不来的。”在83岁的王爷爷看来,“进不进法律并没有区别。”因为,每周都来看他的女儿,在“常回家看看”入法前就每周都会来,而不常来的儿子,在入法后也依然不见踪影。但他并不为此而埋怨儿子,因为“他实在太忙了。”

王爷爷的境遇也得到了福利院工作人员的证实。“爱来看的还是常来,来不了的还是来不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院长但志婷告诉记者,7月前后,福利中心老人的亲属来探望的次数并没有明显变化。换言之,新法实施后,子女探望老人的次数并没发生变化。“常回家看看”入法,对子女们的约束作用并不明显。

而记者对25名在杭州打拼的异乡人的调查结果显示,9成受访者并未因为“常回家看看”入法而增加自己回家的次数。7成的受访者今年中秋将无法和父母团聚,但也有19人会在国庆回家。而“忙、远、贵”成了拖住在异乡子女中秋回家团圆步伐的主要原因。新法实施后,来不了的依旧不常来

老人心语

85岁的周奶奶:

希望女儿能来陪自己过中秋

在福利中心电梯里遇见周奶奶时,她正在使劲用手滚动轮椅,试了好几次才把自己推进电梯里。

今年85岁的重庆人周奶奶在30年前失去了老伴,如今已经在福利中心住了5年。

她有些老年痴呆,但讲起儿女时声音清亮。“我的大女儿在成都,儿子在广西,小女儿在杭州,都非常优秀。”

周奶奶曾去广西投奔儿子。虽然有保姆,但儿子一家并不和她住在一起。

两年后,倍感孤单的周奶奶去了成都找大女儿。最后经过三兄妹商议,5年前,老人投奔在杭州工作的小女儿,并住进了福利中心。

“大女儿从没来看过我,儿子每年来一次,但最多陪我一星期。”周奶奶说,来得最勤的是在杭州的小女儿,平均半个月会来一次。但每次都呆不了多久。

因为子女来得少,已经照顾了她三年的肖阿姨被周奶奶视为亲人。

“她有时候也会抱怨儿女不来看自己,自己感觉像个孤寡老人。”肖阿姨说,但这些话周奶奶绝不跟外人说,她怕女儿面子上挂不住。

眼看着中秋节要到了,周奶奶充满了期待,“小女儿已经打来电话了,说会来陪我过中秋节。”但一旁的肖阿姨悄悄告诉我,因为周奶奶思女心切,天天都盼着女儿来,他们才用这个“善意的谎言”安抚老人。

周奶奶的小女儿是否会来陪母亲过中秋,肖阿姨也吃不准。“她上次来是8月底9月初,按时间算也该来了。”

82岁的钟奶奶:

盼着儿女早点退休能多见见他们

坐在楼道里发呆,是钟奶奶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

8个月前,82岁的她被查出帕金森综合症。因为这个病一定要有人陪,但老伴已过世,儿女又忙于工作,她只好住进了福利中心。

“阿姨很贴心,又有人说话,不像独自在家那么孤单了”。钟奶奶说,儿女们对她很好。每周末,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会带很多好吃的来看她。

但孤独感并没有消失。因为帕金森症,钟奶奶已经很少出门。一个人独处的大部分时间里,她都在思念儿女。但无论多么想他们,她从不会告诉儿女。“说了他们也没时间来,反而让他们担心。我知道他们都有难处,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天热时,她反而还会劝儿女们别来看自己,“他们住得远,路上就要花一个多小时,赶来赶去容易生病,还担心他们出事。”

今年中秋节是钟奶奶在福利中心过的第一个团圆节。好在几天前,儿女们就给钟奶奶打了电话,说中秋节要接老人出去吃顿团圆饭。

钟奶奶说,其实儿女们一直对她挺好。但她现在最盼望的是儿女们能早点退休。“退休了就没那么忙了,应该能多见见他们。”

87岁的夏爷爷:

一个月能来看我一次就满足了

昨天下午1点多,夏爷爷已经穿得整整齐齐坐在3号楼一楼大厅,一脸笑意。

“儿子说下午5点会来接我出去吃晚饭。”夏爷爷很看重这次难得的团聚,因为他已经两个多月没见到儿子了,孙子更是从春节后就没见过了。

7年前,夏爷爷的老伴生病去世。两年前,因为腿脚不便不能上下楼的他,从儿子家搬到了福利中心。“没办法。我的工资只够付保姆钱,如果找保姆,孩子们的花销就太大了,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夏爷爷很体谅子女。“他们虽然退休了,但要照顾自己的孙辈,也很忙。我不想给他们再增加负担。”

但双休日、节假日,看着其他孩子都来看父母时,夏爷爷也会很失落。“我儿子两个多月才来看我一次,大女儿有时一个月或一个季度来一次,小女儿住得比较近,半个月就会来一次。”

夏爷爷说,今年过年时,他也曾向儿女们提出,希望他们多来看看自己。“说过后,他们是来得比较勤快了,但每次呆的时间也不长,不会超过一小时。”

这次中秋吃团圆饭,夏爷爷也想再跟子女提提自己的想法。“既然‘常回家看看’都写进法律了,我希望他们一个月能来看我一次。不然打个电话也好啊。”记者手记

老人含蓄的思念

你读懂了吗?

“天这么热,我很好,你不要常来看我。”

“我好端端的,你来看我干嘛?你工作那么忙,好好休息。”父母口中的这些话语,你是否似曾相识?又是否真的对老人“言听计从”?

其实,老人们内心究竟有多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含蓄的中国父母大多不愿给子女们一个明确答案。这些已入暮年的父母们依然希望能尽力保护孩子。

而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特护楼的护士长瞿大姐看来,老人们虽然嘴上说着“理解”、“不需要”,但这些往往都是心口不一的“善意谎言”。

“我们去查房时,老人们最喜欢跟我们聊的话题就是儿女。”瞿大姐说,如果她在某个老人身边多坐一会,旁边的老人甚至都会有些嫉妒。

“对护理人员的需要都如此强烈,就更不用说儿女了。特别是看到同房间的老人有亲人来看望时,其他老人就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有的还气鼓鼓的走来走去,情绪低落。”

俗话说,老人就是老小孩。几天的采访中,这也是我感受最强烈的一点。他们把孩子的探望视为生活中最大的盼头,同时也成为他们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最主要方式。

但和小孩不会表达自己真实想法不同,老人们往往是羞于表达自己的需要。

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和孩子们谈论“常回家看看”的必要。另一方面,他们又寄希望于孩子们能通过报纸、电视了解到“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并希望藉此能让不常来探望的孩子能“自觉”起来。

而他们的这份含蓄的思念,多么希望子女们能够读懂。

这个中秋,如果你不能回家,也千万别忘了给父母打个电话。

一个电话的惦记也会让老人嘴角扬笑。(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陈联 戚晓玲 田玲)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