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知情人称湖南1落马副厅长为评院士邀30院士游玩

2013-09-14 10:24来源:中国青年报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9月10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涉嫌受贿4755万元的案件,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开庭审理。庭审中所披露的事实显示,官运亨通的张曙光,还觊觎着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科院院士。他曾于2007年、20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检方指控,他的多笔受贿均与参评院士有关。为此,一共受贿2300万元左右。

此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参评院士居然需要花这么多钱?!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9月11日发出声明,表示在张曙光参选过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相关的投诉。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除其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中科院将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从目前的情况看,张曙光案中,“贿选院士”会不会成为案中案,还难以判断,舆论关注的是:张曙光评选院士可能会打点谁?

中科院院士评选,环节很多,也很繁琐。评选所依据的文件是院士章程,具体操作则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一是院士直接推荐候选人,候选人要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方为有效候选人;二是全国国内各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也可以推荐候选人。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张曙光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28个增选初步候选人之一,专业为铁道车辆。2009年,张曙光再次出现在了候选人名单中。

成为候选人后,还要经过三轮评选:第一轮,产生初步候选人;第二轮,产生正式候选人;第三轮,投票选举出院士。

首先,由各学部常委将本学部院士,按专业划分为若干评审组(每个评审组应不少于15人),由评审组的院士打分,确定初步候选人。随后,各学部常委会组织召开本学部评审会议,对初步候选人逐一进行评审。全体与会院士进行无记名投票,按得票数多少为序,产生本学部正式候选人。在这两个环节中,一些资深的、有话语权的院士,具有不小的主导权。如果由他们来介绍甚至力荐候选人,效果一般会比较明显。

最后,由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三分之二以上选票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成票数的多少为序依次入选,成为新科院士。

据张曙光供述,他在2007年参评因少了7票落选,2009年,只以1票之差落选。由此来看,他是“倒”在了第三轮。即,中科院技术科学部的126名院士,共同决定张曙光的“院士梦”是否实现。

全体院士“票决”这一环节最难通过,首先,因为人多;其次,还有许多院士能坚守学术正义,坚持自己的学术判断,排斥不正之风。所以,张曙光这么多钱花出去了,还是没评上院士。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院士遴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曾因中科院院士评选失利而引发舆论轰动的饶毅,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也认为,“我觉得科学院院士的选举,大体范围内还是比较公正的,我同意程序没有问题”,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并非问题所在,问题出在了一些院士自身,他们的权力格局及道德水准使评选变味。

多位接受过笔者采访的院士坦承,院士的公开评选虽显得透明,但也为候选人活动造势甚至送礼拉票留下了空间,变相送礼、行贿的情况很普遍。

比如,2012年落马的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原党组书记、副厅长陈明宪,为了能评上院士,展开了大量公关,据接近专案组的知情人士介绍:“陈明宪有一次邀请30名院士到湖南游玩,吃住都在华雅国际大酒店,耗资以百万元计。”

近些年来,院士制度一直遭到诟病,其最大原因就在于没能抵挡权力和金钱的侵袭,导致“高官院士”、“关系院士”等传闻层出不穷。叶铁桥(《中国青年报》记者)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