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作业真能一“控”了之? 被指玩文字游戏

2013-09-07 10:06来源:新华网浏览:手机版
本网讯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争议最大的“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修改后表述为“减少作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要积极与家长互动,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

    “不留作业”可能吗?

    “就凭老师在课堂上的那几十分钟,课后一点练习都没有,学的东西会不会都扔到脑后去了?”一名网友妈妈表示,虽然自己也认为作业太多无益,但是完全没有作业还是行不通的。一名乡村老师认为在乡村教育竞争意识较弱的情况下,教师不会布置太多作业,减负令不能“一刀切”,毕竟各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张东辉表示,小学理当是一个让孩子们欢快玩耍、自由表达创造性思维的乐园,当前小学生学习内容繁杂,作业太多,减负已是必然。然而,教育部此次公开的“十条规定”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目前中国式应试教育,以分数论成败,无形中造成了学生负担过大。

    作业时间怎么控制?

    什么算家庭作业、怎样控制在1小时、如何衡量监督?网友们对这些问题仍有疑问。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表示:“减负令没有触及问题的症结与根本,总是玩文字游戏,不会有太大起色。”

    从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几十年来,中国各地的减负令多达上百项,但是中国式减负一直难以实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在升学和应试的重压之下,灌输式教育应运而生,用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和大作业量强化记忆的方式,自然难以摒弃,减负也成了空谈。”

    减出的时间孩子能做主?

    减负减出来的时间,孩子自己能做主吗?有小学校长表示,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不写作业不等于可以无所事事或疯玩,应该利用好课外时间培养好个人业余发展,或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进行体育锻炼等。“这些时间一定不能用来上网打游戏。”

    有老师表示,留不留作业、留多少作业,其实教师的责任更大了,“我们学校的老师现在都在研究一个问题,减负了,老师该怎么教?”

    >>>有话要说

    无名阿星:不留书面作业孩子什么都记不住!

    蜗居17:什么减负?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林沐娆:减负减负,用数学知识解释,减去负数等于加上正的……

    胜于我生命的那个人:这样孩子还能学到什么?关键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要得到改变,给孩子什么环境。反对没有作业。

    沙砾的幻想:减负应该在小学生中大面积地做一次有关心理的调查,而不是我们大人或者所谓的专家学者看着这个减减,看着那个再减减,减到最后非小学生乐见,岂不真的越减越负?

    冯隽FJ:开学一周,儿子回家做作业的时间明显拉长,预习作业、听录音作业、绿豆培育作业、网络查资料作业,等等。夜半醒来,想想什么最重要?是孩子一环扣一环的效率,还是学校的减负?答案是:充足的睡眠最重要。

    南海市政:“减负”不是少留作业。

    志杰文化:减负怎么能仅仅从作业的量上入手呢?典型的懒政思维!

    e_victoy:不要年年文件年年空喊!孩子的作业未曾轻过,请动真的,保护好孩子!诺贝尔奖才有望!

    下罗山: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提高教师要求,开足课外活动。

    丸兔歳:只要有考试有升学,别说是十条军规,就是三条军规都难以落实。

    amted:别再喊“减负”了,减的老师不会教孩子,减得家长累得要死,减得校外班肥得流油!

    马汝海2013: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不变革,一切关于减负的话题都是说着玩!

    教育部再推新版减负令 专家称玩文字游戏难解困

    4日,教育部推出修订后的小学生“减负十条”,将此前备受争议的“不留作业”改为“减少作业”,并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对于新版减负令,专家表示,根本上解决“减负难”在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玩文字游戏”无法根本治理学生负担过重。

  减负令新稿征求意见:“不留作业”变“减少作业”

  自教育部8月22日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之后,“减负国十条”就持续成为这个开学季的热门话题。征求意见稿发布两周后,9月4日教育部发布此份减负规定的修改版,并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

  与前一版相比,新版的“减负十条”在舆论争议最大的“作业”与“考试”方面做了微调。旧版规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而在新版中,这部分内容变成了“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

  在考试方面,旧版规定,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而新版条文中,在上述可举行全校考试的“语数外”三科中删去外语科目,并补充“教育质量监测不公布学生成绩与排名”。

  除了上述改变,对于此前社会对旧版减负令中,监管环节表述笼统、操作性不强的质疑,新版本在“督查”一项中并未做出更为具体的补充。

  根据教育部此前透露,旧版“减负十条”在征求意见期间,共收集到近六千件意见建议,其中九成以上支持出台减负令,超过一半人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此次修订版的“减负十条”公布之际,教育部表示,为体现尊重群众、尊重基层、尊重规律的精神,修改后的“减负十条”再度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限为9月18日前。

  专家:玩文字游戏难触及问题症结

  “减负令修改版为何又增加了作业”“只笼统说了留不留作业,什么算‘家庭作业’,‘控制在1小时’如何衡量监督”,“监督环节为何仍然表述含糊”……

  从网友对新版减负令的上述反馈,可以看出,与两周前的首度征求意见相比,虽然教育部根据民意做出修改,但是新版“减负十条”面世后,舆论中的“意见”依旧未减。

  “没有触及问题的症结与根本,总是玩文字游戏,不会有太大起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应试教育的坚冰不破,在单一的评价体系中,用行政手段减负,还是会陷入执行难的怪圈,不可能让学生真正轻松下来。

  正如专家分析,从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几十年来,中国各地的减负令多达上百项,可是学生的负担却越来越沉重,时间跨度达50余年的“中国式减负”始终难逃执行难怪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如今中国基础教育一直难以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在升学和应试的重压之下,灌输式教育应运而生,用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和大作业量强化记忆的方式,自然难以摒弃,减负也成了空谈。”

  其实,针对社会关于义务教育均衡,以及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呼吁,教育部在将新版“减负十条”公布之际,也特别指出,近期还将出台小学升初中办法、中考改革意见、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意见、高考改革方案等。同时将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确定了高考改革思路,此后每年教育部门都提高考改革方案,但为何至今都迟迟未见方案出台?”熊丙奇说。

  减负令被指“行政治校” 政府存越位与缺位

  自1987年中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以来,“减负”已成为中国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路上一道绕不开的坎儿。每年开学季,招式频出的减负禁令也似成了各地教育部门“应景”的规定动作。然而,当减负令频频沦为一纸空文,发布政令的政府部门也难逃公信力受损的尴尬。

  “舆论关切学生负担过重,社会意见很大,于是主管部门就出一个政策回应一下,做出一个动作,但是动作收效如何,没有谁管。”储朝晖表示,针对连续推出的减负令,更应该注意的是政府和学校在办教育中的“各司其职”。

  “如今教育部门一竿子打到底,直接干涉但小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从教育管理方面来说,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储朝晖说。

  熊丙奇也称,发布减负令结果就是“行政治校”,用这种治理方式不利于对教育的长远发展。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政府发的禁令越少越好,政府频繁发出禁令,其实是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干涉。对于减负问题,相较于接二连三的“禁令”相比,政府更应该做的是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负担真正减轻下来,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放权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和中高考制度改革。” 熊丙奇说,良性的教育管理因该是政府学校各司其职,政府不要缺位更不能越位。

  对于纠缠中国教育数十年的“减负难”,专家分析,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打破现存的择校利益链。此外,改革中高考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政府教育部门实施一系列“放权”,把考试组织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把选择权交给受教育者。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