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高校平均水平
2013-07-30 10:45来源:浏览:次手机版
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高校平均水平
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仅为83%,不仅低于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9%,甚至低于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7%
法学本科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并非近年的事,上个世纪末就有显现,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全国214个学科专业中,法学专业就业率当年排在187位,2005年则成了“老末”
10年前,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国家司法机关,即使不能到司法机关工作而从事与其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很难。但现在,进入司法机关或当公务员,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奢望。就业难、找工作难成了学生和家长的共同的心病
本报记者 孙继斌 本报实习生 杜 晓
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平均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看到这个说法,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和不解,特别是正在就读法学专业的学子们以及全国几百所法律院系的管理者乃至教师们,但是已经毕业的法学专业的学生们都会平静地认同这个结论。 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仅为83% 日前,由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可思公司)向本报披露的“中国高等教育追踪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法学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仅为83%,不仅低于全国进入“211工程”的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89%,甚至低于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后半年的平均就业率87%。 调查数据还显示,全国5所政法院校与其他大学的法学院(系)法学本科生就业情况相比,虽然“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能力满意度”两项指标5所政法院校的法学本科生均略高于其他院校法学本科生,但其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却低于整个法学专业的平均就业率,只有82%;平均求职花费2579元,也高于全国法学专业毕业生平均求职花费(1935元)。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研究机构,从2006年2月开始,麦可思公司开发了“中国高等教育追踪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其中一项子调查项目就是“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调查对象为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覆盖了我国内地1101所大专院校。 为什么以毕业后半年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不是像一些机构那样以刚毕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按劳动经济学的惯例,就业率的计算不应包括毕业后在读研究生和出国留学人员。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一般会高于刚毕业时的就业率,因为毕业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寻找工作,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开始降低工作期待值,这两个主要因素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另外,半年后就业率和薪资有一定稳定性,能更好地反映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博士这样解释为什么采用“毕业后半年的平均就业率”来描述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 王伯庆博士说,“此次全国调查的问卷回收率达到51%,远高于国内外同类调查”。 由于数据来自独立的第三方而非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麦可思公司的数据保持了很强客观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去年年底,当四川省率先披露麦可思公司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四川报告”之时曾获得了高校管理部门以及绝大多数院校的首肯。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称:“对大学生就业以及高校改革问题的关注,有利于促进高校改革。” 本报从麦可思公司独家获悉的调查数据,为人们勾勒出了法学本科生就业的整体状况,也为政府、高校乃至法学界思考法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契机。 经济法学专业就业率最高 麦可思公司的数据显示,就专业来说,在法学类专业中就业率最高的是经济法学95%,以下依次是国际法学94%,社会学84%,民商法学84%,其他法学专业83%。 在毕业半年之后,法学类毕业生平均月薪中位值为2000元,低于全国211院校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中位值2500元,与全国其他本科院校平均月薪中位值持平。 法学类毕业生的平均求职花费1935元则要高于211院校毕业生的花费1374元,比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1530元也高出不少,其中耗费最大的民商法学专业竟然高达4400元。 但法学类毕业生毕业时掌握工作的能力42%要高于211院校毕业生41%,也高于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39%。 法学类毕业生毕业半年之后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满意度较高,为88%,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均为87%。 全国法学类专业本科就业率前五名的省市依次是,山西,北京,广东,重庆,河北。 全国法学类专业毕业生流向排名前五名的行业依次是,除财政以外的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司法、安全、公安机构、法律服务业、银行业、教育服务业。 多数学生学非所用 法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和地区是怎么样的呢? 麦可思公司的数据显示,法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排名前5名的依次是:办公室职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法律职员,其他法律助手,法官及助手。 全国法学毕业生流向的地区则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55%,中西部中等发达地区37%,东部和沿海中等发达地区6%,中西部不发达地区2%。大多数学生是“孔雀东南飞”。 法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城市流向依次是:省会城市43%,地级城市31%,直辖市26%。 当被问到选择法学的理由时,42%的人表示出于兴趣爱好,18%的人看好就业前景,还有大学调剂、学术名声等其他理由。 就业冷与招生热的反差 10年前,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国家司法机关,即使不能到司法机关工作而从事与其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很难。但现在,进入司法机关或当公务员,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奢望。就业难、找工作难成了学生和家长的共同的心病。 法学本科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并非近年的事,上个世纪末就有显现,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全国214个学科专业中,法学专业就业率当年排在187位,2005年则成了“老末”。 但与就业冷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每年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不减反增,招收法学专业的院校遍地开花。据统计,全国法学专业招生人数从1977年的223人到2007年的10多万人数增长了448倍。2001年,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292所,2005增长到559所,2007年全国已有603所法学院系,每年法学毕业生达到数十万。而在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设有法律系,仅招收200多人。 法学毕业生就业为何会如此艰难?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一针见血地指出,供大于求是主要矛盾,他形象地说,法学专业成了街上的大白菜。第二个原因就是法律职业的门槛提高了。他说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挡住了大多数学生进入司法机关、律师业、公证业以及国家机关的去路。而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是现在国际流行的也是现代国家必须的资格考试。 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国法学教育论坛上,不少学者就指出,近年来法学教育的过度膨胀已导致毕业生供求比例的失衡,由此造成法学教育的目的不明确,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许多本科毕业生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建立之后,法学教育的这种窘境更加突出。”一位学者如是说。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