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司法 >

坚持“四个重在”提升改造质量

2013-07-29 14:36来源:浏览:手机版

  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持续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在实践中需要坚持“四个重在”: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三门峡监狱党委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注重教育改造工作的持续性,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升改造质量,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贡献力量。

  探索监区文化建设陶冶服刑人员情操

  监区文化是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刑人员的改造具有深远影响,河南省三门峡监狱不断深入探索监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了先进文化在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改造人中的重要作用。

  “知足是给人欢乐的一副良药,贪婪是致人死亡的一剂毒药”。该监狱十监区服刑人员王某表情凝重地看着面前的标语牌,时刻警示自己。标语就像警钟一样每天促使他真诚悔罪、踏实改造,他因改造表现突出,曾多次获得监狱的奖励。

  监狱创办的《启新报》是服刑人员最爱读的报纸之一,每到休息时间,服刑人员都会聚在一起阅读报纸,讨论改造热点的话题。报纸上既有反映紧急疏散演练活动的《闻警即动,快速反应》等要闻,又有《八监区开展“十不”活动》等改造热点,还有《正视痛苦,走向新生》、《化解矛盾三个字》等服刑人员的改造感悟,有《梦里故乡》、《戒烟》等诗歌和小说类文学作品。报纸从各种角度鞭挞不良现象、弘扬改造正气,通过阅读报纸,服刑人员的认识提高了、更认准了改造方向。

  在监狱举办的服刑人员书画展上,共展出绘画类、软笔类、硬笔类、工艺品类作品200余件,充分展示了服刑人员的艺术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服刑人员书画爱好者的艺术水平,三门峡监狱联合三门峡文化艺术院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进高墙活动,组织当地有名的书画艺术家为高墙内的囚子送来了丰盛的文化大餐,艺术家们一边挥毫泼墨创作书画作品,一边为服刑人员解疑答惑。酷爱书法绘画艺术、却苦于得不到名家指点的服刑人员王某(化名)激动地说:“没想到在监狱里还能得到一流书画名师指点,老师们的讲解和表演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后,监狱组织全体服刑人员收看央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一首首传递力量的爱心歌曲、一副副传递爱心的捐款画面、一句句情浓于水的关爱话语,让服刑人员受到了极大震撼、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真、善、美,许多服刑人员主动拿出零花钱给灾区群众捐款。

  国庆节期间,监狱组织开展了“祖国颂”系列文艺晚会,各监区服刑人员积极响应、踊跃参加,歌曲《过雪山草地》使服刑人员感受到革命先烈跋山涉水、不畏艰险的精神,《母亲》和《儿行千里》散发着浓浓的母爱亲情、相声《如此攀比》和小品《迎国庆树新风促改造》促使服刑人员在沉默中反思、街舞《青春组合》展示了时尚和活力,系列晚会在爱国歌曲大合唱后落下帷幕。文艺活动陶冶了服刑人员的情操,也激发了服刑人员的爱国热情。

  因人施教解开心锁春风化雨融化坚冰

  随着在押服刑人员成份的不断变化,改造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三门峡监狱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教育改造的新路子、新方法,采取“六型六法”个别教育方法,即:“惯劣型服刑人员采取弃贬取褒法”、“暴烈型服刑人员采取以柔克刚法”、“盲动型服刑人员采取因势利导法”、“狡黠型服刑人员采取事实揭露法”、“抵触型服刑人员采取冷处理法”、“自卑型服刑人员采取感召教育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服刑人员孔某,河南周口市人,因抢劫被判刑4年。服刑期间,管教警察发现他情绪低落,精神异常,并在清监查号时在孔某床铺上发现了其写给养父的一封遗书,立即对其进行谈话教育,了解到该服刑人员在刚出生3个月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后被养父收养,婚后生有一3岁女儿。因其妻子与养父发生矛盾,其妻携女离家出走至今无任何音讯,导致他失去生活信心自暴自弃。并有多次自残和自杀未遂行为。为防止发生意外,管教警察立即采取了防范措施,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监控。同时,根据孔某思想比较偏执的状况,安排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警察专门对其做思想转化工作。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孔某说明了自己患严重胃病,无法正常进食,该服刑人员怀疑自己病情无法治愈,严重失去生活信心,遂产生自杀思想。经过多次谈话教育,孔某的思想有所转变。警察在生活上给予孔某帮助,为其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联系医院对其进行救治,逐步使孔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和改造信心,并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

  服刑人员贠某,陕西人,因爆炸罪判刑5年。因自幼娇生惯养、游手好闲,入狱后不愿参加劳动、不与其他服刑人员接触、无视监规纪律,是有名的抗改分子。监区教导员席占立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贠某常常一个人坐在监舍一隅,脸上露出焦躁不安的神色,认为贠某的思想有所波动,便及时与贠某谈话深入了解情况,贠某自称是被冤枉的,并说自己有病没有给予及时医治。席占立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贠某抗拒改造的原因既有好逸恶劳、自由散漫的恶习,也有怀疑身体有病,来自思想上的压力,抓住时机对症下药,还是有可能促使其转变的。于是,席占立组织监区警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除严格落实包夹制度外,还积极与某家里取得联系,安排人员进行家访,并劝其家人来狱帮教。监区又在生活上对贠某进行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同时积极联系社会医院为贠某进行了全面的体检,消除了其对自己身体有病的疑虑,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

  监狱与社会齐努力社会帮教作用凸显

  三门峡监狱对服刑人员的社会帮教工作做到了团体帮教和个体帮教相结合、狱内帮教和狱外帮教相结合、监狱警察安排帮教和服刑人员要求帮教相结合,一方面活跃了服刑人员的监狱改造生活、强化了监狱与社会交流的通透性,另一方面激发了服刑人员积极改造的热情,提高了教育改造质量,帮教活动广泛、深入、富有成效。

  每月安排两到3个监区有帮教意向的服刑人员和其亲属特殊会见,已经成为三门峡监狱搞好日常改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服刑人员和其亲属特殊会见时一幕幕生动感人的场景,随处可见。有“天各一方”的恋人互诉衷肠、有忏悔的父子紧紧相偎、有失足囚子用手轻轻抚摸年迈母亲的缕缕白发,有笑语、有祝福、有虚寒问暖、有阵阵抽泣、有忏悔声、也有激励自勉声,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个动情的问候,都是亲情间真情的流露、情感的传递、心灵的净化。一度改造落后的服刑人员李某,通过特殊会见,放下了思想负担,重新树立了改造信心。

  三门峡监狱还通过挖掘服刑人员的个性优点,采取强化的社会帮教方式,提高有人格缺陷的服刑人员的改造实效。服刑人员魏某,性格孤僻、与人沟通意识不强,对社会认同感差,有反社会情绪,监狱警察多次对他做个别教育,收效甚微。这样的改造难题,一度制约着监狱改造工作的开展。监狱警察通过摸排造册,发现有55名服刑人员具有同样的人格缺陷。监狱管教领导李国英,根据他多年的管教经验,决定以挖掘有人格缺陷服刑人员的个性优点为突破口,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信心。根据他们的个人爱好,监狱把他们编排成了象棋爱好队、篮球爱好队、书法爱好队等3个特训队,从社会上请进专职教员,利用服刑人员的休闲时间,培训强化他们的个人爱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还邀请社会上同水平的业余爱好队员走进监狱,和他们同台竞技,不仅让服刑人员切实体会到了政府的关怀,也让服刑人员学会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交流和沟通。

  由于监狱改造的特殊性,服刑人员离婚率居高不下,对服刑人员的改造热情造成了很大冲击,监狱党委抽调具有丰富政治思想工作经验的精兵强将,组成家访组,由政治处主任郭保安带队,根据需要对有家庭问题的服刑人员进行家访,为服刑人员和亲人架起了感情的纽带、沟通的桥梁,通过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达到社会帮教的目的。

  监狱和社会互动,形成帮教回路,是三门峡监狱社会帮教工作的又一大亮点。三门峡监狱组织职务犯走出监狱,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做警示教育,帮助地方单位做廉政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样的教育活动,增加了社会对监狱工作的通透性认识,有的演讲人员获得受教育单位的精神鼓励,坚定了他们的改造信心。有的受教育单位,利用它们经济优势,援助监狱改造工作,使很多家庭困难的服刑人员,获得了经济帮助,解决了服刑人员改造生活的后顾之忧。

  积极开展无缝对接刑释人员顺利回归

  为深入贯彻落实“首要标准”,河南省三门峡监狱本着教育人、改造人、重塑人的原则,积极探索开展刑释人员“无缝对接”工作,力助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逐步形成了“出狱有人接,接回有人管,就业有人扶,困难有人助”的良好局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该监狱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形势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和帮助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观念,增强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充分运用心理疏导和抗挫折教育手段,消除长期形成的监禁人格,消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其向守法公民角色的转变,增强其适应社会的承受能力,为顺利回归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坚持开展新生送祝福活动,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讲前途、讲法律、送祝福、提希望,点燃他们心灵的希望之火。

  服刑人员刑期届满前一个月,监狱就已经将《罪犯出监鉴定表》、《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用挂号信及时寄送给了服刑人员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安置帮教工作办公室。对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年老、患病、残疾服刑人员,还要将《提请安置刑释人员通知书》,寄送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提请他们做好安置其生活的准备工作。

  监狱建立了基本信息库,服刑人员刑释前对其家庭情况、亲属联系方式进行登记,提前与其亲属联系、加强沟通。有家庭亲人的一般刑释人员,及时将释放日期通知其亲属,释放当日由其亲属接回,对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监狱提前与当地司法、民政部门联系,协商安置办法,对重点人员和老病残服刑人员,除提前联系其亲属和当地政府部门外,释放当日由监狱派车、专人护送回当地,确保每一名刑释人员都有人接管,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服刑人员沙某、阿某,均系寻衅滋事被判刑1年零6个月,释放前监狱其多次与家人联络,却一直联系不上,出狱后,监狱派3名警察将两人送回,且顺利与当地司法机关进行了移交,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服刑人员张某,双目失明,父亲8年前因杀害其母亲被判死缓在监狱服刑,张某和哥哥、妹妹在其亲友帮助下勉强度日。为了生活和能让妹妹上学读书,张某和其他孩子一起实施盗窃,因被捕被判刑入狱。刑释前夕,监狱积极与其亲属联系,却得知张某的哥哥、妹妹外出打工,联系不上,其姑姑要照顾偏瘫的姑父,外公和外婆年事已高,没有照顾能力,姨妈和舅舅称不会照顾仇人的孩子,养老院因张某不是老人拒绝接收。释放当日,监狱决定派专人专车将其送回,同时一方面积极与当地民政、司法等部门联系,协商解决张某某的安置问题,另一方面继续耐心的做其亲属的工作,经过努力,其舅舅同意接收,当地司法局和乡民政所也同意每月拿出一部分钱,解决张某的生活问题。

  文/图王增军郝宏钰袁辉张威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